青岛大学联合青岛科技大学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依托山东省示范性能源学院、碳中和产业学院等产教协同平台,探索构建了以“四强一优”(自主学习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工程伦理意识强、综合素质优)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政研教产用”多元融合和“一体两翼”联动实践体系,学校累计培养了1200余名参与校企联合项目的本科生,其中70%的学生完成了与企业课题相关的毕业设计,就业学生中50%以上在工程实践中获得企业认可并直接签约就业。
多元融合的育人体系
“四强一优”模式通过校、政、企深度协同,将教育资源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联合海信集团、青岛德固特节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容冷链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龙头企业,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计,到技术攻关、工程实践和科研资源共享。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参与企业实际问题解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
同时,以“双碳”战略下能源动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需求为导向,将课程思政与通专结合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数据显示,学生在工程伦理意识测评中的合格率达到96%,较改革前提升了20个百分点。
“一体两翼”的实践平台
该模式通过打造“一体两翼”联动实践体系,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工程创新实践路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科研资源平台和专业实验室为两翼,形成产教研训一体化的闭环式实践教学平台。
依托动力集成及储能系统工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碳材料制备及应用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学生可直接参与从科学研究到技术成果转化的全过程。目前已有800余名学生接触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
与企业共建的20余个实习实践基地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校企合作中,6项专利实现技术转化,其中“青大·海信”特色班参与的2项核心技术为企业创造显著效益。
“1+2+3”课程体系
为深化新工科教育改革,“四强一优“模式构建了“1+2+3”工程创新学分课程体系,以工程项目为核心,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为两大支柱。
企业导师深度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创新竞赛指导。超过70%的毕业设计课题直接来源于企业真实需求,课题完成率达95%以上。过去三年中,学生累计在省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500余项奖励,包括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
学校还编撰了包括《传热学》在内的多部国家和省级一流教材。《传热学》教材累计印刷4次,被120余所高校使用,总发行量达7200余册,覆盖学生人数超过8万人。
显著的培养成效
自模式实施以来,能源动力类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0%以上,升学率达到38.79%。过去三年中,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共发表SCI/EI论文32篇,申请专利20余项,其中6项已实现成果转化。
学生累计在国家级和省级竞赛中获奖500余人次,充分展现了“四强一优”模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强大支撑作用。
广泛的社会影响
“四强一优”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全国高校探索“双碳”战略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了示范。《传热学》教材已被山东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使用,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传热学》在线课程作为省级精品课程,覆盖51所高校,累计选课人数超过千人次。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纷纷前来交流学习,借鉴“一体两翼”实践体系的实施方案。
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绿色人才培养质量,也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行业创新注入了新动能,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