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煤矸石的“绿色蜕变”:山西能源转型中的生态答卷

来源: 编辑:杨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0-23 17:35:08
摘要: 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大地中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玲春表示,要严格落实《山西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通过机制创新、政策扶持、市场引导和科技赋能,将“生态包袱”转化为发展优势,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里采用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开采技术,将矸石废料直接转化为充填材料通过管道输送至井下,既解决了地面堆存问题,又实现了煤炭资源的回收置换。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财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班凤梅建议全面引入并深化应用“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实现精准闭环管理。

作为长期深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观察者与实践者,当我屡次聚焦山西这片能源沃土,既听闻过煤矸石堆存带来的生态重压,更见证了近年来当地在综合治理与循环利用中闯出的创新之路。煤矸石这一煤炭产业的“伴生品”,正从生态包袱向资源宝藏加速蜕变,书写着能源大省绿色转型的鲜活答卷。

正视沉疴:煤矸石治理的现实挑战

山西作为全国煤炭主产区,2024年规模以上企业原煤总产量达126873.8万吨,约占全国同期产量的26.7%。而煤矸石通常占原煤产量的10%以上,庞大的产生量叠加历史遗留问题,让治理工作一度陷入严峻困境。

在汾河流域的部分村庄,曾有过令人揪心的场景:煤矸石扬尘覆盖村民院落的透明顶棚,黑色粉尘成了日常困扰;未采取有效防护的填埋场导致地下水水质下滑,村民不得不依赖过滤后的纯净水生活。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矸石堆紧邻黄河支流,淋溶产生的有害物质可能通过地表径流与地下渗流污染水体,威胁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一些企业因防尘措施缺位、违规堆放等问题屡受处罚却屡教不改,暴露出治理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李会泉研究员的判断切中要害:大型能源基地的煤基固废若长期堆存,不仅会造成生态负荷过重,最终还将陷入“无地可堆”的窘境,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心腹之患”。这一现实倒逼山西必须探索一条标本兼治的治理之路。

破局之路:从末端处置到系统利用

面对挑战,山西并未止步于被动防控,而是构建起“源头减量、过程防控、末端利用”的全链条治理体系,让煤矸石实现了多层次、高价值的“绿色蜕变”。

在晋能控股长治公司三元煤业的充填开采集控中心,电子屏上的实时数据勾勒出源头减量的清晰路径。这里采用覆岩离层注浆充填开采技术,将矸石废料直接转化为充填材料通过管道输送至井下,既解决了地面堆存问题,又实现了煤炭资源的回收置换。2024年,晋能控股集团通过此类技术回收置换煤炭资源达700余万吨,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山西潞安化工高河能源充填开采示范基地展现出更具科技含量的转化场景:煤矸石与粉煤灰、胶结料等按比例混合,加工成膏状浆体后注入井下采空区。这种“长短壁充填开采+沿空留巷无煤柱”的智能化模式,不仅有效控制了地表沉陷,更构建起可复制的绿色开采样本。截至目前,山西已建成55个绿色开采试点示范煤矿,19座矸石返井和充填开采示范煤矿稳定运行,基本形成成熟的绿色开采体系。

除了井下充填,煤矸石在建材领域的应用同样成效显著。山西焦煤山煤国际经坊煤业的新型建材厂里,经过破碎、成型、烧结等工序,昔日的黑色废料变身合格的煤矸石砖。自2008年建厂以来,这里累计消耗煤矸石306万吨,生产砖块10.57亿块,既消化了固废存量,又替代了传统黏土砖,减少了土地资源消耗。

在山西朔州,低热值煤发电成为煤矸石消纳的重要途径。中煤平朔安太堡热电项目以煤矸石、煤泥为燃料,建成国内领先的5G+智慧电厂,每年可消纳固废150万吨。这种“煤电联营、就近转化”的模式,让煤矸石的热能得到高效利用,形成了能源循环的闭环。

太原古交,煤矸石正从“生态包袱”加速转向“资源财富”。其资源化利用协同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项目的重大突破,以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了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双赢。

制度保障:筑牢治理的长效基石

技术创新的背后,离不开制度体系的坚实支撑。2024年7月,山西省印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明确8项主要任务和25条具体措施,聚焦煤矸石等大宗固废的处置利用难题。针对实践中存在的标准不明确、激励不足等问题,山西省政协委员牛艳芝等提出制定煤矸石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的建议,倡导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建立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和差异化管理策略。

山西省政协将“山西省黄河干流沿线污染物排放治理”作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的重点协商议题,与会常委和委员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关键环节深入协商议政。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大地中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玲春表示,要严格落实《山西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通过机制创新、政策扶持、市场引导和科技赋能,将“生态包袱”转化为发展优势,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山西省政协委员、临汾市政协主席郝忠祥提出应构建“全域一盘棋”协同治理体系,实行“水质超标共担责任、治理成效共享奖励”,推动上下游协同发力。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财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班凤梅建议全面引入并深化应用“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实现精准闭环管理。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瑞成达生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莉则围绕沿黄市县农村水环境质量综合提升,提出了布设在线监测、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建议。

这些探索与实践,正逐步破解煤矸石治理的“老大难”问题。从生态环境部门的严格监管到企业主体责任的压实,从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到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山西正在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正如专家所言,综合利用才是解决煤矸石污染的治本之策,山西的实践为全国能源产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站在汾河之畔,昔日的黑色淤泥痕迹正逐渐被绿色覆盖。煤矸石的“绿色蜕变”,不仅是山西破解生态与发展矛盾的缩影,更是我国能源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动注脚。随着治理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制度体系的日益完善,这片能源沃土必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山西力量。(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传媒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副总监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