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上海绿色金融与气候风险管理深度融合

来源: 编辑:杨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0-24 16:49:02
摘要: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中国绿色金融领域迎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突破。2025年8月,上海农商银行联合上海金融气象创新中心,成功发行全国首笔挂钩长三角日气温指数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并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气象专会上正式发布。

上海市绿色金融图景(图/上海农商银行)

目前,该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气象指数金融衍生品的空白,更标志着长三角地区在绿色金融与气候风险管理深度融合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上海智慧”与“上海方案”。

“两山”领航“三维”驱绿进

从政策层面来看,绿色金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驱动体系。自2005年“两山”理念提出以来,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绿色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近年来,绿色金融政策密集出台,呈现“顶层设计+专项指引+地方试点”三维推进特征。

2025年作为“两山”理念20周年节点,中央与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政策,推动绿色金融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核心工具。顶层设计上,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30年前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上海作为全国首个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承载地,在绿色金融实践方面走在前列,构建“1+N”政策框架。制度创新上,2023年出台《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绿色融资规模突破2万亿元目标。配套措施方面,2024年发布《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聚焦高碳行业转型,将水上运输、钢铁等六大行业纳入支持范围。

农商“破局”气温存款“首创”风

上海农商银行此次发行的全国首笔挂钩长三角日气温指数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是上海农商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探索气象指数赋能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的先行先试。通过“气象指数+衍生品”的创新结构,为客户提供一种全新的气象风险管理工具,有效地对冲和缓释因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鉴于近年来极端高温天气频现,该结构性存款采用看涨三层期权结构,产品收益与长三角日气温指数呈正向关联。当长三角日气温指数升高时,客户潜在收益随之增加;若出现超高温天气,客户可获得本产品的最高档收益。这一设计直接针对高温天气对涉农等特定行业客户造成的潜在经营损失,具有明确的应用场景和经济价值。

该产品在结构设计、应用场景和技术支撑体系等方面实现重大创新。产品结构设计上,选取长三角地区25个气象站点日平均气温作为指数基准,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收益结构采用三层看涨期权设计,基础收益为年化利率2.5%,与同期定存持平;当日均温较基准值每上升1℃,收益增加0.15%;当日均温连续5日超35℃时,触发最高年化利率5.8%。风险对冲方面,通过买入上海期货交易所气温期货合约,实现产品端与衍生品端风险闭环。

技术支撑体系上,依托上海金融气象创新中心“长三角气象大数据平台”,实现5分钟级气温数据实时更新;采用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研发的“区域气候-经济耦合模型”,确保指数与农业损失相关性达0.82;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指导下,产品通过“绿色金融创新产品测试机制”认证,享受资本占用优惠。

多维“赋能”绿金生态“焕”新颜

全国首笔挂钩长三角日气温指数的结构性存款创新产品具有多维价值,推动气候风险管理范式变革,完善绿色金融生态,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气候风险管理方面,将抽象气候风险转化为可定价金融产品,实现风险量化管理。产品运行三个月,长三角高温风险溢价维持在80-120BP区间,为区域气候风险定价提供基准。

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方面,产品募集资金中30%定向投入长三角生态补偿基金,支持太湖蓝藻治理等跨区域项目;世界银行《2025年绿色金融发展报告》指出,中国气温指数产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成本、可复制”的气候适应解决方案,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展望未来,上海农商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有明确规划。上海农商银行董事长徐力表示,下一步将推出“降雨量指数+乡村振兴债”“风速指数+海上风电贷”等组合产品,力争2026年前形成覆盖“气象-生态-产业”的全链条绿色金融产品矩阵。据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规划,到2027年,上海将建成三大重要平台。气候数据中台将整合多领域数据,实现企业碳排放与气候风险实时评估;绿色金融法庭将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专门审判机构,处理气候衍生品纠纷等新型案件;碳金融实验室将联合高校研发碳期货、碳期权等高级衍生品。供稿单位;上海农商银行,作者;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