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腐”虽多为“微腐败”,却直接啃食群众获得感,其滋生往往源于“抱团式”失守、“圈子化”腐败,是基层政治生态的“隐形病灶”。纪检监察工作若想根治这一顽疾,既需“雷霆手段”破除利益藩篱,更需“精准施策”织密监督网络,让“蝇贪蚁腐”无处遁形。
整治“群腐”,首在揪出“抱团”根源。这类腐败多藏身于民生领域“最后一公里”,或是村社干部串通虚报补贴,或是窗口人员集体吃拿卡要,甚至是部门内部形成“利益共同体”掩盖问题。其特点在于“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作祟,将“潜规则”凌驾于制度之上。纪检监察机关需打破“大水漫灌”式监督,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关切领域,通过“蹲点式”调研、“穿透式”核查,深挖关联线索,揪出“领头者”、打掉“利益链”,让“抱团者”明白“群腐”并非“护身符”,而是“集体陷阱”。
破解“群腐”,要靠监督“攥指成拳”。“群腐”的隐蔽性,决定了单靠纪检监察机关“单打独斗”难以奏效。需推动监督体系“上下联动”,将“探头”架到群众身边:一方面,激活基层“微监督”力量,通过培训村(居)监督员、推广“码上举报”等方式,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另一方面,打通纪检监察与审计、民政、农经等部门的数据壁垒,借助大数据比对发现“异常账单”“重复申领”等蛛丝马迹,让“暗箱操作”在阳光下无所遁形。此前某地通过比对社保卡消费数据,发现某社区工作人员集体冒领高龄补贴的案例,正是“科技+监督”破解“群腐”的生动实践。
根治“群腐”,更需筑牢“不想腐”的堤坝。相较于个案查处,制度建设才是长远之策。纪检监察机关要以“案”为鉴,推动案发单位开展“靶向整改”,从“人、财、物”管理等关键环节堵塞漏洞——比如规范村级“三资”交易流程、推行民生项目“公示全程化”,让权力运行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同时,要深化警示教育,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破除“看客心理”和“从众心理”,让基层干部从“不敢腐”的震慑,走向“不能腐、不想腐”的自觉。
“群腐”之害,害在民心;整治之要,要在精准。纪检监察工作唯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以“钉钉子”精神深挖细查、以“系统思维”建章立制,才能彻底铲除“群腐”滋生的土壤,让基层政治生态更清朗,让群众的幸福感更扎实。(供稿人:鹰潭市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唐依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