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推动构建协同减碳生态”研讨会在沪举行

来源: 编辑:杨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1-05 15:52:48
摘要:


近日,由汇丰中国、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主办、鼎力可持续数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绿色产品评价中心协办的“推动构建协同减碳生态:产业链协同助力工业企业低碳转型”主题研讨会,在上海浦东成功召开。

来自钢铁、水泥、汽车、地产、电子、金融及行业协会的近50位代表,共同发布并解读了过去三年“汇丰气候解决方案伙伴计划——中国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支持项目”的核心成果,为工业“双碳”进入深水区提供了一把“产业链协同”的金钥匙。

会上,汇丰亚太及中东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公益事务总监张惠峰介绍汇丰自2007年起就持续资助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益行动,并于2021年在全球范围内启动“气候解决方案伙伴计划”(Climate Solutions Partnership)五年旗舰项目。在该计划下,汇丰在中国捐赠超过1亿元人民币,借助支持研究,能力建设和试点等手段,积极推动和探索创新性的气候解决方案。

SEE基金会秘书长杨彪以合作数据立论,发布“碳中和转型加速器”下一阶段战略框架,包括持续深化“产业转型加速器”项目,聚焦关键行业,把方法论做深做实;全新构建“金融支持碳中和赋能项目”,弥补金融机构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缺口。

低碳转型的基础是数据基础。鼎力可持续数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王德全博士强调碳计量工具是行业建设的基础,需要融合标准和方法论,打通上下游,是减碳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存储、加工、分析的重要载体,能够确保整个过程的高效、可追溯和可比较。鼎力“碳管易”平台获香港绿色金融大赛供应链赛道唯一大奖,推动绿色溢价转化为可融资、可交易的“硬资产”,成为数字化碳管理行业标杆。

同时,在中国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项目的支持下,鼎力结合自身优势开发《工业企业气候信息披露指南》及碳目标制定等工具,其气候变化业务总监赵俊峰强调了将碳数据、气候风险翻译成财务语言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为工业企业转型提供坚实的数字化工具支持。

落基山研究所(RMI)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婷站在《巴黎协定》十周年、中国“双碳”目标五周年的关键节点,强调高排放工业的转型必须超越传统的单点减排模式,转向一场覆盖全产业链的系统化创新。会上,RMI重工业与循环经济部门主任李抒苡基于“标准互认、成本破局”两大挑战,提出“统一低碳定义、认定低碳价值、共建协同生态“三大行动要点,以及“从供给和需求不同视角看待成本,用动态的眼光看待成本”等核心观点。

两场圆桌对话直面“从碳数据收集到减碳行动——产业链协同的机遇与难点”“以需求撬动低碳供给——产业链协同减排的挑战与创新”两大主题。

正泰集团、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碳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代表等企业机构分别通过“碳排放强度与绩效挂钩”“环境运营KPI”把数据直接转化为成本优势和经营红利,验证了“统一口径+财务语言+数字化平台+全民参与”是从数据到行动的最短路径。同时,范围三排放可占总排放约九成,碳数据管理能力正逐渐成为影响商业合作的重要因素。多位专家强调,碳数据的准确性是设定科学减碳目标和推进实际行动的基础,可靠的数据有赖于高效的数智化工具。在行业实践方面,机构分享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进展,包括前沿技术研发,以及建立覆盖多类产品的碳足迹溯源体系。

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沃尔沃汽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广东鸿劲新材集团、太古地产等企业机构分别从能源转型、技术创新、碳市场机制与行业标准等角度,分享了推动产业链协同降碳的路径与实践。钢铁行业代表指出,协同降碳需依靠全产业链共识与市场支持,并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有色金属领域认为,尽管当前市场对绿铝认知仍有差异,但其环境溢价长期将形成合理价格机制。企业层面提出,可通过提升产品品质、控制成本与挖掘品牌溢价,实现减排与商业价值的双赢。此外,推动供应链减排还需依托企业价值观、技术能力与消费者认同。在金融支持方面,绿色债券等工具将低碳转型的环境效益转化为融资优势,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激励。

SEE基金会气候变化与商业可持续项目总监卢之遥全面分析低碳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系统介绍汇丰中国与SEE基金会在助力行业转型方面的四项主要工作手法:指南与工具开发、标准制定、培训赋能、及产业协同与资源对接。“中国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支持项目”在此基础上于2022年启动,在三年中完成“1套指南、2项团标、多个行业试点”等重要成果。

汇丰(中国)气候事务总监袁圆总结三年项目成果:横跨产业链的气候公益项目宏观设计在标准制定、能力建设、资源对接侧发力,在政策、资本、市场同步共振中交出丰硕答卷,并邀请与会者把工具、标准与成功案例应用到各自推动低碳转型的领域,,共建协同减碳生态。(刘景,何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