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戈壁铁军:为地震勘探架起“不断线的保障桥”

来源: 编辑:杨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1-18 16:52:40
摘要:


在广袤的沙漠与戈壁之间,地震勘探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在这片热土背后,有一支默默守护的队伍——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生产支持中心特种装备大队。他们以“零隐患”为目标,以“极速响应”为准则,用专业与汗水为地震勘探设备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成为项目中不可或缺的“护航者”。

收官不松劲,转场前的“安全三问”

尉犁5一期三维项目接近尾声,设备与人员陆续转场至顺北21井、且末2项目。面对93台即将远行的运载车辆,特种装备大队派驻的修理班没有一丝松懈。

“机油够不够?刹车灵不灵?灯光亮不亮?”——这“安全三问”不仅是他们挂在嘴边的叮嘱,更是工作中不容逾越的底线。组长张洪刚将人员分为三组:一组留守现场保障收尾生产,二组、三组集中攻坚转场车辆,确保每一辆车在出发前都经过严格的油水检查和系统保养。

白天,他们在烈日下穿梭于沙地之间,汗水一次次浸透工装,晒干后留下斑驳的盐渍;夜晚,他们在营地灯光下整理维修台账,细化转场应急预案。每一台车都拥有专属的“健康档案”,通过扫描车辆二维码,检修时间、更换零件、注意事项一目了然。截至项目收官,修理班累计完成车辆维修762台次,用数字诠释了什么是“安全不留死角”。

抢修如救命,沙漠中的“生命线”守卫者

11月12日清晨,巴麦项目一辆载有小营地急需物资的“大曼”车在半路抛锚。司机班长张伟冲进修理班帐篷报信,刘占根和徐志强闻讯立即出动。

沙漠中的物资运输线,是上百名项目人员的“生命线”。两人驱车75公里,在连绵的沙丘间找到故障车辆。刘占根钻入车底检查底盘,徐志强打开引擎盖排查电路。风沙扑面,他们却浑然不觉,只专注于手中的扳手与接头。

“油管接头裂了,换备用件!”“我去拿密封胶!”一个多小时的紧张作业后,引擎终于重新轰鸣。看着运输车缓缓驶向小营地,刘占根和徐志强相视一笑——这趟奔波,值了。

深夜守护,震源不“停工”

在哈山西三维项目,可控震源24小时运转不停。11月11日凌晨3点,V2号震源突然故障停机,机械师张伟和杜合瑞接到电台呼叫后迅速响应。

“震源一停,整个组的进度就得拖。”两人分工明确,杜合瑞排查管汇,张伟判断为发电机故障。他们一边联系库房调拨备用发电机,一边提前拆卸故障部件,为更换争取时间。半小时后,新发电机运抵现场,两人默契配合,定位、接线、紧固、检测……凌晨4点,震源再次轰鸣起来。

这支震源团队实行24小时轮值制,确保任何时段出现故障都能第一时间处理,真正做到“震源不停,守护不止”。

极速抢修,24小时跨越800公里

10月28日,哈山西项目一台可控震源发动机突然停机。特种装备大队服务保障团队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调配备用震源顶替生产,同时从昌吉基地调运备用发动机,往返800公里,仅用不到24小时就完成高难度换装。

更换震源发动机是一项精度要求极高的作业,孔位对齐、油路电路连接、参数调试,每一步都关乎设备能否稳定运行。机械师们加班作业,默契配合,最终一次性开车成功,让停机的震源重新“咆哮”起来。

“合作施工这么多年,你们的保障能力始终让人安心。”哈山西项目地震队长感慨道,“这些震源大多已服役十多年,工况能保持如此稳定,还能在关键时刻快速修复,有这样的团队在,我们推进高效生产的底气更足了。”

沙漠中的营旗一次次收起又展开,设备转场、物资运输、震源抢修……特种装备大队的身影或许不曾出现在聚光灯下,但他们的付出,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项目的记忆里。他们用专业、速度与担当,守护着勘探生产的“生命线”,在戈壁风沙中写下一行行坚实的保障诗篇。(供稿人: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生产支持中心曹震卜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