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风采 资源 建设 产业 合作

守形留魂:空间基因守护传统街区城市记忆

来源: 编辑:杨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1-19 16:56:03
摘要: 守护之道:空间基因视角下的保护路径基于空间基因的整体视角,传统街区的保护应致力于在结构、文化与生活之间建立动态平衡。保护文化基因,关键在于维持这些空间在当代生活中的使用功能与文化角色,避免因过度展示化、景区化而切断其与真实生活的联系。实践启示:国内外保护案例的借鉴意义日本京都的“町家再生”计划不仅保护了传统町家建筑的形态特征,更通过适应当代使用需求的功能置换,让这些老建筑继续在城市生活中发挥价值。

走在今日的许多城市,我们常会看到一些“焕然一新”的传统街区——石板路整洁了,老建筑修复了,灯饰明亮了,游客也多了。可漫步其间,许多人却感到一丝若有若无的失落:街还是那条街,巷还是那条巷,但曾经熟悉的烟火气、邻里间的招呼声、沿街店铺里老师傅忙碌的身影,却不知不觉消散在崭新的街景中。这种“熟悉的陌生感”背后,正是当前不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所面临的深层困境:我们往往专注于物质空间的“形”,却在不经意间遗失了对维系街区生命力至关重要的“魂”。


街区更新的困境: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摇摆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往往陷入“保护与开发”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基础设施的改善与环境的整治确实提升了居住品质,让古老街区重新焕发现代活力;但另一方面,为了通行效率而盲目拓宽街巷、为了美观统一而过度简化立面、为了旅游发展而大规模迁移原住民……这些看似合理的操作,却在无形中割裂了街区风貌,弱化了文化内涵,干扰了生活秩序。

更值得深思的是,不少地方在更新中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千街一面”的设计手法,将那些自然生长、富有层次的街区形态处理得过于整齐划一。有的将重要的本地生活节点全面转换为旅游服务点,有的将原本承载居民日常交往的街角空地改建成标准化广场,还有的将延续数百年的商业业态统一替换为连锁店铺。这些改变的结果,不仅是街区原有空间格局的松动,更是日常生活场景的消失与本土居民的流失。

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如果忽略街区内部长期累积的文化脉络与地方逻辑,任何更新都很容易走向表面化。就像给一位长者穿上时髦新装,虽然光鲜亮丽,却掩不住内在生命力的消逝。久而久之,充满生机的生活街区就会沦为没有温度的“历史布景”,成为一个仅供观赏的空壳。


空间基因:理解传统街区的三个维度


“空间基因”的理念将传统街区视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其独特的空间特征和文化特质如同基因序列般,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演化。它主张从街区的空间格局、文化线索与居民日常活动的相互关系入手,关注那些在历史中长期形成的耦合与依存。

形态结构是街区最直观的空间表达,包括街巷的走向、宽度,院落的组合方式,以及地块的划分逻辑。这些结构特征是在当地自然条件、交通方式、生产方式乃至宗族组织的影响下,经过长期使用而逐步沉淀下来的固定特征。临水而建的古镇往往顺应河道蜿蜒设街,既考虑了防洪排涝的需要,又兼顾了水路运输的便利;以祠堂庙宇为核心的聚落则自然形成清晰的空间层次,体现了传统社会“礼制”秩序的空间映射。这些形态结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街区身份认同的物质基础。在改造中随意拓宽街道、改变走向,甚至植入全新尺度的建筑,都会导致原有肌理的断裂与整体格局的松散。

文化脉络赋予街区以精神内涵。祠堂、庙宇、市集、作坊等特定空间,不仅是实体建筑,更是地方信仰、宗族体系、手工技艺与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这些空间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祭祀、节庆、交易、聚会等持续活动,与居民行为紧密互动,形成“场所—行为—记忆”的良性循环。位于轴线或转折点上的祠堂,既是礼仪中心,也是社区公共事件的发生地;沿河布置的市集与亲水台阶,为居民日常交往与商业活动提供了鲜活场景。这些空间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建筑价值,更在于它们持续承载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保护文化基因,关键在于维持这些空间在当代生活中的使用功能与文化角色,避免因过度展示化、景区化而切断其与真实生活的联系。

生活方式是街区活力的根本源泉。邻里之间的日常往来、市集里的人际交流、节令仪式的筹备开展、孩童在巷弄中的嬉戏玩耍……这些看似琐碎却充满温度的日常图景,才是传统街区最真实、最动人的生命表达。这些活动的持续,离不开街区固有空间结构的支撑——狭窄的巷道促进了邻居间的偶遇与交谈,院落的天井成为家庭活动的自然延伸,街角的空地自发形成社区交往的中心。然而许多街区在更新后出现了人口外流、生活不便、商业凋敝等问题,导致原有的生活内容被大幅压缩,街区的“烟火气”逐渐熄灭。因此,保护必须关注居民能否在其中安居乐业,空间是否满足日常使用的需求,在地性的商业与服务能否持续生存。


守护之道:空间基因视角下的保护路径


基于空间基因的整体视角,传统街区的保护应致力于在结构、文化与生活之间建立动态平衡。首先要系统识别并坚决保护那些构成街区“关键地方性特征”的要素。这些要素如同生命的核心基因,是街区身份认同的根本支撑,包括特有的街巷组织模式、标志性的宗族建筑、传承有序的传统技艺工坊,以及长期承担公共功能的集市与节点空间。识别这些要素需要深入的地方研究,在更新过程中,这些关键要素应当成为保护的重中之重。

要高度重视维护街区的整体空间关系。传统街区的魅力往往不在于单个建筑的精致,而在于其清晰的主次层级、节点之间的呼应关系、建筑之间恰当的围合感所共同构成的“空间语法”。一条街的蜿蜒曲折、一堵墙的收放进退,都不应被随意改动,否则空间中“步移景异”的体验就会被破坏。把握整体关系的节制与谨慎,往往比对单栋建筑的“修旧如旧”更为重要。

要积极强化文化功能在当代生活中的自然呈现。历史文化的延续,关键在于让那些承载文化的空间继续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而不仅仅是作为参观景点。延续传统的仪式行进路线、保障公共活动空间的可达性与可用性、支持社区自主举办节庆与民俗活动,都是维系文化活力的有效途径。祠堂可以在保持其传统功能的同时,适度拓展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传统市集可以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保留其交易本质和社交功能。

必须切实保障生活方式的稳定延续。保护工作要以人的真实使用为基础,通过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恢复高质量的公共交往空间、保留与扶持生活性商业,尽可能保障原住民群体能够留在街区生活。这需要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居民的实际需求,包括合理的租金水平、完善的生活服务、适宜的居住环境等。只有当居民能够安居,街区的“日常性”生机才能不断焕发,避免沦为仅有观光客往来的“历史景观外壳”。

还需要推动渐进式、小微化的更新方式。传统街区的形成本就是长期生活积淀与空间演化的结果,因此保护实践应采取尊重时间、贴合实际的温和更新策略。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的小规模、分阶段改善,既完成必要的基础设施提升与日常维护,又最大限度地保留街区既有的时间层次与历史痕迹。这种更新方式不仅减少了突兀的空间断裂,也更易获得居民的理解与认同。


实践启示:国内外保护案例的借鉴意义


日本京都的“町家再生”计划不仅保护了传统町家建筑的形态特征,更通过适应当代使用需求的功能置换,让这些老建筑继续在城市生活中发挥价值。当地政府通过制定细致的保护导则,既控制了新建建筑的体量、材料和色彩,又允许内部空间的创新利用,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意大利博洛尼亚的历史中心区保护采用了“整体性保护”策略,不仅保护重要建筑,更保护整个区域的社会结构和生活网络。通过限制房地产的大规模开发、支持小型家庭商业、保留可负担的住宅,这个历史街区至今仍然充满生活气息,成为城市活力的中心。

这些案例表明,成功的街区保护从来不是将街区冻结在某个历史时点,而是通过精准识别其空间基因,在保持核心特质的前提下,赋予其持续的生命力。这种保护不是对抗变化,而是引导变化的方向,让街区在发展中保持自我。


结语:让城市保有记忆的温度


空间基因的视角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回归本原、观照整体的结构性思路。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善用这一方法,将有助于我们避免同质化的陷阱,使每个街区在更新中都能保持自身的特色与生命力。

传统街区是城市文化的起点,也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纽带。它们记录着城市成长的轨迹,承载着集体的记忆,也孕育着未来的可能。只有真正理解其内在的基因密码,我们才能让城市在快速变迁中留下深刻的历史痕迹,并在持续的生长中孕育出新的生机。

让传统街区真正实现“留形留魂”,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责任,更是当代城市建设应当具备的人文深度与历史温度。当我们学会聆听街区的声音,尊重空间的逻辑,珍视生活的真实,我们的城市就能在发展中保持记忆的温度,让每个角落都散发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该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4年年度项目(项目批准号:YS24214)的研究成果。)供稿单位;江西服装学院,作者;史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