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深深烙印在晋江市的发展进程中。近年来,晋江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局始终牢记使命担当,将“两山”理念深度融入工作实践,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生态建设领域深耕细作、砥砺前行,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为晋江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生态根基。
一、聚焦创新驱动,激活生态建设新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推动生态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创新思维为引领,开辟工作变革新路径,为生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一方面,大力推进智慧园林建设。在日常绿化养护管理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入GPS实时监测养护车辆运行情况。借助智能化手段,精准掌握养护车辆的行驶轨迹、作业进度等关键信息,助力绿化养护工作实现科学调度与精细化管理。在提高管养成效的基础上,避免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生态保护新模式。成立“美丽晋江”生态专项基金,切4实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栖息地修复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募捐,有力保障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和栖息地修复工程资金需求。累计鸟类检测记录达229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物种54种,位居全省县(市、区)前列,潮间带生物量提升20%,湿地生态服务价值提升30%,成功打造多个候鸟迁徙的“黄金驿站”。搭建线上平台,在拓宽生态保护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此外,积极对接优质资源,助力企业绿色发展。对接东方金诚、阿拉善SEE等优质资源,指导企业构建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生态体系,引导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履行。帮助企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有机平衡,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晋江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政策引领,筑牢生态保护硬支撑
一是出台林地优化布局政策。为推进盘活低效用地试点工作、规范林地管理并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制定出台《晋江市林地优化布局工作实施细则》。构建“保总量、优布局”体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兼顾统筹发展的林地调整原则,明确林地管理边界,规范林地保留、调出、调入标准,有效化解林耕矛盾,打通全市林耕布局优化政策堵点;建立补充林地储备库,计划三年补入林地2.06万亩,指导各镇(街道)结合矿山修复、低效果园地草地改造、水源保护地修复提升等实施造林改造工作,2024年度完成建设面积为7729.92亩,年度完成率达126.90%;通过补植补造、科学配置树种,套种油茶、乡土阔叶树种等方式提升林地价值和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总量,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提升。
二是鼓励林权流转经营。通过股份合作、租赁经营等方式,推动林地资源向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集中。搭建林农、林场、林企高效合作对接平台,实施林业产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对落实补充林地纳入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实施造林项目的给予补助,同时实行林地指标有偿调剂制度。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林业发展,细则规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提高林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是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多渠道广泛宣传生态建设相关政策,提高政策知晓率。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为企业和群众解读政策内容,解答疑问,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在政策的引领下,晋江市林地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三、践行绿色理念,打造生态宜居新样板
晋江市始终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以生态化构建为目标,全力打造滨海山水园林城市,为市民创造了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
一方面,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利用城市闲置地创造绿色休闲空间,建设“口袋公园”,不断增加城市道路绿化面积,通过种植各类树木和花卉,打造了多条景观大道。同时,注重公园绿地建设,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公园,提升城乡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累计建成城市道路绿化面积达524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40.2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6平方米,公园绿化服务半径达90.48%,城市道路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4.23%。
另一方面,加强湿地生态修复。依据不同湿地生态状况,制定科学红树林种植规划。以泉州湾河口湿地为例,采用网格化种植技术,选择秋茄、桐花树等适宜树种。成立互花米草清理专项工作小组,在金井镇围头湾区域,进行大面积机械作业,通过种植红树林、清理外来入侵物种等方式,改善湿地生态环境。针对部分湿地因人为活动导致水文系统破坏的问题,及时开展修复工程。以深沪湾湿地为例,通过疏通河道、修建水闸等措施,恢复湿地自然水循环。建立湿地生态监测网络,设置多个监测点,实时监测水质、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指标。同时,加强湿地监管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排污等破坏湿地行为。开展生态补水工程,在龙湖镇湿地,通过从周边水库引水,修建输水管道,将清洁水源引入湿地。目前,累计完成湿地生态修复8902亩,互花米草除治7422亩,红树林种植超3000亩。
此外,聚焦地方特色,打造精品园林。充分挖掘海丝闽南元素、非遗体验以及古桥湿地等特色资源,将文化与生态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和旅游景点。聚焦海丝闽南元素,融合古厝特色,将红砖厝、燕尾脊等传统建筑元素巧妙融入城市园林建设中。打造森林康养旅游线路,整合紫帽山旅游度假区、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梧林传统村落等产业资源,开发森林徒步、森林瑜伽、中医药养生等康养项目,吸引游客200万人次,推动林业与健康、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四、深化林长之治,构建生态安全新屏障
林长制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重要制度创新。晋江市持续做深做实林长制工作,从“林”和“治”两方面发力,全面推进绿美晋江生态建设,为生态安全构筑了坚实屏障。
一是压实林长责任。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林长体系,明确各级林长的职责和任务。各级林长定期开展巡林工作,深入山林一线,及时发现和解决森林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压实责任,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安装高清探头、语音卡口等设备,实现对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控。建设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森林资源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开展对标特色创建活动,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森林景观和绿化工程。推广“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模式,拓宽公众参与渠道。积极推广“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模式,创新推出“智造名城•码上成林”线上平台,让市民通过指尖操作即可化身“城市生态合伙人”,上线一月内便吸引240个市民、企业参与,筹资超万元。同时,中国人寿财险晋江市支公司发起“一元零碳行动”等绿色金融创新举措,为生态建设引入资本活力,为碳库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深化“林长+公检法”工作机制,设立联合办公室,开展联合执法。针对西园街道、梅岭街道林区连片情况,整合多方力量,搭建“三防”合作平台,提升重点区域林长制网格化管理水平。
五、坚持惠民导向,共享生态建设新成果
生态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坚持惠民化原则,将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一是打造全龄友好园林。在公园、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市民的需求。增设儿童友好型游憩设施,如滑梯、秋千、沙坑等,为孩子们提供了安全、有趣的游玩场所。同时,完善适老型公共设施,设置休息座椅、健身器材、无障碍通道等,方便老年人休闲锻炼。
二是开展植绿护绿行动。积极组织义务植树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动员市民参与。线上,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植树信息,开展“云植树”等活动;线下,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植树造林和绿化养护宣传。以“四旁四地”为重点,紧抓春秋两季造林黄金期,持续开展苗木、技术“双下乡”活动,精心组织40多场义务植树多主体共建活动,种下20000余株苗木并开展生态科普活动。实施80个乡村小公园、小微绿地等项目,打造23处特色化、精细化、品质化“小绿地、微幸福”公共生态空间地块,提升绿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做到守住乡村“原味”,留存乡愁记忆。在提高市民群众主人翁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全民参与植绿护绿的良好风尚。
三是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加强城市绿道建设,将各个公园、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了完整的绿色网络。市民可以沿着绿道散步、骑行,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注重绿化植物的搭配和选择,提高空气净化能力和降噪效果,为市民创造了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晋江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局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开创生态建设新局面,为晋江市的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加绚丽的生态底色。(供稿人:邢齐艳晋江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