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伯杰:进行严格生态环境保护是秦岭的必然选择
中国网 2024-01-15 15:52:33

秦岭界分南北、泽被天下,是中华文明的地理标志和精神标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特别推出《对话·秦岭》栏目,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局长、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傅伯杰,就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话题进行解读。

image.png

中国网生态中国:傅院士您好,作为景观生态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方面的专家,在您眼中,秦岭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傅伯杰:秦岭是横贯我国中部的一座褶皱山脉,主体在陕西省中南部。秦岭南北地区在景观特征、植被类型、农业种植类型、种植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水源涵养功能突出。以分水岭为界,秦岭北部属黄河水系,南部属长江水系。秦岭水量充沛,是汉江、丹江、嘉陵江等河流发源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近200亿立方米,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供水量占南水北调中线总调水量的70%。

秦岭是我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调节气候作用显著。秦岭对夏季暖湿气流北上、冬季冷空气南下具有阻挡作用,造成水热条件的南北差异,因而成为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森林密布,秦岭陕西段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森林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储存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秦岭是我国重要“生物基因库”,维持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秦岭北坡陡峭,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广泛分布;南坡丘陵遍布,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混交分布。秦岭独特的山地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使其成为许多古老和孑遗生物的家园,120种动物和176种植物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对象,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并称“秦岭四宝”。

总之,秦岭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发挥着水源涵养、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诸多生态功能,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性贡献。秦岭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维护秦岭的景观完整性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筑牢生态安全格局的必然要求。

中国网生态中国:我国十分重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那么您认为,在目前的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我们还存在哪些可以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的部分?有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更重视并要面对和解决的?

傅伯杰:近年来国家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当前秦岭生态环境已呈现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面向2035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目标,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不能只就自然生态系统本身而论生态,更需要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走向“区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道路。

一是“生态+科技”提升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对大型地理单元的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求,为相关领域科技支撑提出了新挑战。需要建立集监测—模拟—分析—决策等功能为一体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平台,开展区域人与自然关系的综合模拟与预测,为整体性、系统性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生态+产业”提升发展动力。生态环境治理属于公益性事业。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实施导则》,旨在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实现产业的增值溢价。从柞水木耳,到山核桃、猕猴桃等秦岭农产品,秦岭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为打造生态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具有发展生态产业发展的潜力。

三是“生态+民生”提升人居活力。秦岭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贫困县虽已全部摘帽,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均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医疗、教育、文化、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仍有短板。国际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强调从自然的过程和功能中获取灵感和知识,以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提升为目标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管理。NbS融合技术、管理和经济等综合性措施,确保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注重长时期、适应性的管理策略,有助于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管理与乡村社区发展的协同性。

四是“生态+文旅”提升参与合力。山脉作为国家的精神标识与民族的文化象征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秦岭更是被誉为“一座秦岭山,半部中国史”。陕西西安、咸阳的旅游资源丰富,是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但秦岭沿线景区的游客接待量、接待能力都远不及上述文化旅游目的地。根据目前公示的秦岭国家公园设立方案,秦岭国家公园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涉6市20县。建议在有序的国土空间规划和严格的生态环境监管手段下,对秦岭国家公园的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进行差别化管控,一般控制区可开展游憩功能,使公众有序感受秦岭、宣传秦岭,从而带动全社会保护秦岭。

中国网生态中国:被选为新一届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您对委员会未来工作有怎样的想法和期待?

傅伯杰:专家委员会应立足秦岭、服务陕西、着眼全球,兼顾当前和长远、兼顾理论和应用,从陕西省秦岭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功能提升和当地经济发展统筹起来,通过专家委员会未来的带动引领工作,能够让大家对秦岭生态环境状况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对秦岭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有深入的理解。

专家委员会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各专家成员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例如,运用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方面的技术,重点聚焦生态系统管理、秦岭国家公园创建、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开展调研;基于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等技术强化监测,完成秦岭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有序推进秦岭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结合经济领域,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为各地优化经济发展格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指南。各位专家要主动担当、牢记使命,积极协同做好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提出切实可行、有利于秦岭区域整体发展的决策建议和咨询报告,并按有关要求做好评审、评估、科普、科研等相关工作,充分发挥专业领域智力支撑作用,力争为全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做出更大更好的成绩。

中国网生态中国:在这么多年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中,您最大的感悟或体会是什么,对于秦岭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您个人会更加关注哪些方面,希望达成怎样的目标?

傅伯杰:我的体会是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科学家、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需要综合性的政策法规和科学技术支持,也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意识的转变。

我最关注的是秦岭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秦岭作为连接我国东西部的大尺度生态廊道,对于物种的迁徙扩散、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秦岭的气候调节功能有助于减少因极端气候事件导致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更可以辐射全国;“一江清水送北京”体现了秦岭水源涵养功能为首都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秦岭对国家生态安全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是秦岭的必然选择,也因此在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社区生计上存在限制。因此,有必要以社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秦岭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具体矛盾为切入点,探讨秦岭地区在保护中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路径,挖掘可推广的模式。

中国网生态中国:对于公众而言,关于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您有什么想说,或者想给我们进行分享的吗?

傅伯杰: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不仅关乎着秦岭地区的生态安全,也关乎着周边其他地区的生态平衡和居民生活质量。因此,秦岭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支持政府的保护政策,节约资源,参与志愿者活动,做义务宣传员,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等,都能够为秦岭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秦岭的绿水青山常驻,为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原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局长、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