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邦先生的写生照
在岭南文艺的璀璨星空下,陈安邦以其非凡的艺术造诣成为了惠州文化的一张名片,不仅于此,他更怀揣着一份深情的愿景——“我希望通过我的笔触,能让更多人感受到秦岭之美,进而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陈安邦说。
出身名门 结缘秦岭
1936年,陈安邦降生于广东惠州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族之中。家族中的长辈,如清末举人陈培基、北平大学堂毕业生陈巽基,为他营造了一个充满书香与画意的成长环境。自三岁起,陈安邦便手执画笔,在家中的墙壁上临摹《芥子园画谱》,这份与生俱来的艺术天分与家族熏陶,为他日后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步入青年,陈安邦在广州的求学生涯中,与众多艺术大师结缘,如西安美术学院的王崇仁教授及陕西艺术界的巨擘朱满堂。这些交流与学习,使他艺术技法日益精进,也让他对秦岭这座能够为艺术家提供源源不断灵感源泉的山脉心向往之。
此后,陈安邦曾三次走进秦岭,那些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秦岭,作为中华民族的福祉之地、文明的摇篮,其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的厚重。陈安邦在秦岭的写生之旅中,深切体会到了这一点。
陈安邦《华山写生》水墨画
秦岭的景致,每一次凝视都有新的发现,美得让人流连忘返。这份感动与回忆,早已融入在了陈安邦的艺术血脉中。在他早年出版的《陈安邦画选》中,便收录了多幅以秦岭为题材的作品,诸如《秦岭秋色》《华山写生》《华山行纪实》等,每一幅都凝聚着陈安邦对这座山脉的深情厚谊。
“让世界看见秦岭”,对陈安邦而言,不仅是展示秦岭的自然风貌,更是传播其背后深远的文化意义和民族精神。每一次创作,都是陈安邦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秦岭,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主题,激发着他不断探索与创新,以艺术为桥,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
擅画焦墨 笔耕不辍
陈安邦爱画,尤爱焦墨。《中国书画报》曾评其焦墨画“法度严谨,深厚华滋,激情奔放,雄中藏拙,感染力强”。
2014年,《师造化选集·陈安邦国画新作》出版,其中收录的《华山苍龙岭》就以焦墨的形式展现了华山的险峻与雄奇,这再次证明了陈安邦与秦岭不解的艺术情缘。秦岭的每一次入画,都是陈安邦对这片福地的重新认识与致敬。
陈安邦《华山苍龙岭》团扇
2024年,在这次的“让世界看见秦岭”征稿活动中,现年88岁高龄的陈安邦不仅是所有投稿者中最年长的一位,更是以一幅《村口斜阳待牧归》的焦墨佳作脱颖而出,成功入展。陈安邦以其不凡的笔触,不仅展现了秦岭的雄浑壮丽,更注入了岁月沉淀的智慧与情感,令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陈安邦表示,此次入展作品《村口斜阳待牧归》是他用心去感受秦岭的魅力后创作出来的。在画面中,可以看到乡村林间牧民放牧的美景,以及感受到太阳照着牧民回家的温暖氛围。他采用了焦墨这一古老的画法来描绘秦岭的大美风光,希望能够传达出这座山脉独一无二的特质。
“秦岭是中华文化发源地,焦墨画是中国最传统的画种之一,两者都有着古老、朴质、内涵深广的特质,用焦墨来描绘秦岭是最完美的结合。”陈安邦说道。
陈安邦《村口斜阳待牧归》焦墨画
当谈及如何理解“让世界看见秦岭”这一主题时,陈安邦表示,秦岭不仅是一座自然之山,更是一座文化之山。它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森林生态景观,同时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陈安邦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将秦岭的美景和文化元素传递给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魅力。
生命不息 艺术不止
现如今,尽管被业界公认为是岭南文化的领军人物、惠州美术界德艺双馨的耆宿,但已是米寿之年的陈安邦从未忘记自己的梦想,依然在水墨丹青中以画笔为杖、以热爱为寄,挥洒才情,笔耕不辍,佳作迭出。即便是退休多年,他依然谦逊好学、永不满足,扶掖新人、尽心尽力,继续在自我提升与培育人才上发光散热。
陈安邦坚信艺术的力量在于持续的学习与创造,鼓励年轻一辈不仅要精进技艺,更要广泛阅读,厚植文化底蕴,因为艺术的根,深深扎在对国家、民族、人民和生命的挚爱之中。
陈安邦先生在创作
陈安邦的人生哲学,正如他那简洁而深刻的座右铭——“博学、善思、行稳、致远”,这不仅是对自己艺术生涯的总结,也是对后来者的殷切期望。在他的艺术旅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如何以不懈的努力和深沉的情感,跨越时间的长河,让世界不仅看见秦岭的壮丽,更看见了中华文化的璀璨光芒。
(陈安邦:惠州老艺术家,1936年出生于广东省惠州市,早年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原广州音专)。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学会二胡学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惠州市书法家学会名誉主席、惠州画院艺术顾问,是一位集书法、美术、音乐创作于一身的跨界艺术家。连续五届担任惠州书法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