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山下,白云生处,隧道内外,洞见美绿。
芭蕉岭隧道自开工建设以来,建设者围绕“百年平安品质工程”“美绿高速”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运用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助力隧道高质量掘进。
萍绕高速把问题点作为改进点,把改进点作为创新点,从设计优化、材料应用、工艺工法、监测预报、智能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攻关,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质量和进度。
“零开挖”让工程与美学相结合。传统的隧道施工会在洞口周围的坡面大面积开挖,破坏原有地貌且难以恢复,芭蕉岭隧道实行隧道“零开挖”便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项目积极贯彻落实隧道“零开挖”进洞理念,尽最大努力保持原山体稳定,虽然已经进洞施工,但隧道口周围的竹子仍然郁郁葱葱,原有的植被生机盎然。
湿喷工艺减少污染提升质量。隧道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长期以来采用干喷工艺,易产生大量粉尘,不仅影响作业人员身体健康,而且回弹量大、质量控制难,令施工单位头疼不已。不过芭蕉岭隧道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引进了湿喷技术,让机械手代替以往人工在充满泥粉的环境下完成喷射混凝土的工作,不仅降低了隧道喷护污染,保证了员工身体健康,同时也保障了施工安全,有效控制了工程质量。
不锈钢台车提升平整度光洁度。目前国内用于施工的隧道二衬台车,面板普遍选用普通碳素钢板为原材料。这种台车表面常常会出现锈蚀,隧道浇筑后常常造成二衬光洁度不够。萍绕高速推行的二衬台车采用不锈钢复合板,基层材料采用10mm的碳钢板,面层采用2mm的不锈钢,同时具备了碳钢良好的机械强度、加工性能,在加持不锈钢提升了耐腐蚀性,而且平整度、光洁度更高,可使隧道拱壁浇筑更加美观坚固。
两项科技攻关获奖
为攻克隧道施工过程的难题,项目组建了业主、施工、监理单位等26余名专家和有施工经验的人员组成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直面隧道建设难题,全力开展隧道技术攻关,寻找问题解决方案。
隧道钢拱架快速加工安装施工工法,荣获江西省住建厅“优秀工法”,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品质杯”银奖。传统的工字钢切割通过角尺及目测,连接板与工字钢焊接位置控制不准。通过使用隧道拱架切割及焊接定位器,使得上下拱架对齐和密贴,保证工字钢拱架拱轴线不错位,使隧道工字钢拱架全断面均匀受压,并且拱架安装速度明显加快,现场作业省时省力,且更利于保证安全。
新型隧道锁脚锚杆可调节角度定位器,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品质杯”银奖。传统的锁脚锚杆定位装置,制作初支钢拱架的时候,需要预留好定位装置的安装位置,每次使用时都需要设置和调节角度,极耗工时,影响工效。未解决上述问题,项目一线研发了“新型隧道锁脚锚杆可调节角度定位器”。新型隧道锁脚锚杆可调节角度定位器,通过可调节定位杆来调节锁脚锚杆角度,克服了以往依靠施工人员经验打眼的缺陷,实现了隧道锁脚锚杆打眼的标准化、规范化,拼装也更方便、快捷。
两大阵地为隧道护航
坚持让党徽带路、让党旗引路,党员实干的身影时刻闪亮在施工一线关键环节,以推动党建深度融合生产、助力各道工序相互衔接、相互推进。
以党建促生产,以党建保安全。项目推动党建与项目建设深度融合。隧道施工现场的文化长廊结合萍乡当地的实际情况,实现了“企业文化、工程项目和地域文化”三大特色融为一体的党建文化进工地的总基调。萍乡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特质,项目立足当地,依托项目周边的红色资源,以文化作为教育立足点,提升助推工程文化建设。
项目一线的建设者们,既要应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同时还要考虑对山地自然环境的保护。项目团队建立起安全屏障,开展“红盾行动”,既保证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又保障了施工安全。
隧道洞口设置“一站式”监控中心,统一布置值班室、信息化监控室、会议室、应急物资库。信息化监控室使用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包含人员实名制显示、视频监控、户外LED展示大屏、人车定位、应急网络广播、应急网络通话等功能。可实时监控洞内的施工情况,掌握洞内施工作业人员的人数和动态,为隧道施工提供安全屏障。
来时荒山野岭,去时隧贯山河。萍绕项目建设者们的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下,全力以赴抓生产保工期,让芭蕉岭隧道见美见绿。(供稿人:徐翔 江西省萍乡绕城高速项目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