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今,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99.3%,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82.20,达到最高类别。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秦岭的亮丽名片。
秦岭保护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离不开广大一线基层干部的常年坚守、默默奉献。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特别推出《对话·秦岭》栏目,本期栏目邀请到西安市临潼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察大队队长廉学龙,听他讲述他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热爱,以及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科技赋能秦岭新篇
冬日秦岭,群峰绵亘。秦岭支脉骊山保护总面积约为176平方公里,涉及9个街道和40个行政村。从曾经的靠人防,发展到如今的物联网监测、热成像识别、无人机巡护……一项项高科技手段,为秦岭拉起一张数字监测网。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在秦岭生态保护工作中,探索建立了1个管控中心、9个街道区域站、40个村级保护站,以及网格员、护林员、村组干部组成流动检查站的“1+9+40+N”四级管理体系;建成集研判席、显示平台、调查数据研判库、前端探测监控系统、网格化监管平台等为一体的“智慧秦岭”管控指挥中心,构建“人防、技防、物防、联防”于一体的监管体系,实现秦岭临潼段生态环境保护“天、空、地”立体化、全覆盖、数字化管控。
临潼区秦岭保护智慧化管控中心的无人机正在进行空中巡护
2024年年初,西安市首个“秦岭保护无人机中队”在西安市临潼区“智慧秦岭”管控指挥中心组建成立,并正式上岗执行任务。廉学龙经常说“不怕不会,只怕不学”。对于从未接触过“智慧秦岭”的他,靠着自己一步一步摸索前进,请教专业人员指导、频繁去兄弟区县学习经验,一边研究,一边总结经验,争取在开发“智慧秦岭”九大板块中的每一步都做到尽善尽美。
“利用无人机操作方便、高清摄录、画面实时传输等优势,我们可以快速完成一个区域的巡查工作。”廉学龙说,使用无人机巡查,主要是能延伸巡查的视野,一些原本不方便巡查的地方,通过无人机也可以一览无余。“像这样的巡查,我们每天要进行两次,每次半小时以上。要是放在以前靠步行和车辆,每次至少需要整整一天时间。”
眼下正值冬季森林防火期,充分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显得尤为重要。临潼区“智慧秦岭”管控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时刻保持警惕,密切监控着相关区域的情况。工作人员通过监控视频一旦发现预警地点有高热物体出现,便会立刻通知附近的无人机飞手,让其操控无人机前往该地点进行巡查。
几分钟后,无人机拍摄的视频就能传回。有时候仅是一块石头因被太阳长时间暴晒后产生高热,便会触发监控系统的热成像报警。廉学龙介绍说:“我们的多功能监管系统功能强大,它能够凭借热感、烟感、光感来捕捉画面,其敏感度极高,哪怕仅仅是一个打火机点燃所产生的热量,都能够被它感知到。”
铁腕执法柔性服务
今年以来,临潼区致力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临潼区生态修复面积达到4990公顷,河道修复长度达25.5公里;通过完善网格管理、智慧监控和联动巡护等机制,持续推进秦岭“五乱”整治工作,有效维护了秦岭的生态环境。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强化了渭河、石川河等重点河流的排污口溯源监测,并实施了三里河全流域系统治理,确保了渭河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到考核标准。同时,统筹推进生物质禁烧和综合利用,截至8月底,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57天,位列西安市第二。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临潼区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精心布局与有力执行。铁腕执法、柔性服务,生态环境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在秦岭保护工作中,整改整治工作至关重要。临潼区各级网格坚持常态化巡查、做好巡查记录,对于人民群众或经营户的乱搭乱建现象,在多次劝阻制止无效后,临潼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察大队会采取联合执法形式强制拆除并恢复原貌。同时,临潼区成立了无人机暗访巡查小组。今年以来,无人机组累计巡飞3191次,1010小时18317公里,空中喊话1500余次,发现“五乱”及其它破坏生态环境问题166个,整改率达100%,有效制止破坏秦岭生态环境行为。
廉学龙(左三)在巡山护林过程中
如今,临潼区相关部门正积极探索“软硬兼施”的执法新模式。新模式既体现了对违法行为的零容忍“硬”态度,也彰显了通过科技赋能、政策引导等柔性手段促进环境合规的“软”智慧。宣传方面,临潼区加大力度,通过横幅、宣传车和无人机空中喊话等方式,向保护区内的住户和游客普及秦岭保护知识,提高公众对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利用电视和媒体,采用说教式和漫画式等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社区、学校和矿户,打通与人民群众的“最后一米”宣传渠道,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秦岭保护带来的生态价值,从而转变观念,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临潼区还建立了有效的奖励机制和举报机制,如免费参观华清宫、游兵马俑等奖励,鼓励群众提供有效问题线索,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秦岭保护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共治、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廉学龙说道。
保护生态环境,是创造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这些宣传教育,从小学生到住户,再到经营户,都深刻理解秦岭保护的重要性和长远利益,引导他们正规有序地参与到相关经营活动中,在保护制度范围内开展经营,既保护了秦岭生态,又保障了各方利益,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绿水青山生态致富
“关塞临伊水,骊山枕灞川。”骊山是临潼区的重要生态屏障。2008年至今,临潼区持续在骊山范围实施秦岭北麓林业生态修复保护项目,累计栽植侧柏、油松等各类苗木超过800万株,骊山的森林覆盖率已由2007年的37.2%提高到2024年的92%以上。
“周围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随之而变。”房岩村党支部书记陈宏武说道。正如陈宏武所说,秦岭山里的宜林地基本都栽上了树,一些坡陡沟深的地带,也在发生“绿进黄退”的改变。此外,近年来,临潼区在林业产业方面积极探索,大力发展以核桃、花椒、石榴为主的经济林和苗木花卉林下经济产业,实现了全区林业产业发展规模化、多元化、产业化,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真正使骊山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如今,石榴、火晶柿子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临潼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目前,临潼区超5万人从事石榴相关工作,石榴产业年产值超5亿元
好生态带来好收益。“青才能民富,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把生态保护好了,大家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廉学龙说道。每当看到秦岭因精心保护而日益葱郁,人民群众的山货销售井然有序,游客与当地百姓尽情享受秦岭的自然风光与清新空气时,他内心深处便由衷地感到团队的所有付出都是无比值得的。
“每当我一个人静下来,看到这满山郁郁葱葱的植被时,便觉得我们秦岭保护的工作非常有意义。同时我也更珍惜这份工作,更加要努力干好秦岭保护工作。”廉学龙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石破天惊的壮举,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凭着一颗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种勇于开拓进取、甘于奉献的精神,将自己的汗水洒在守护骊山绿色的事业上,在平凡的工作中踏踏实实做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优秀秦岭生态卫士的责任与担当,执着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