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秦岭】汤勇:让世界看见秦岭生灵之美
2025-02-21 16:41:01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能多角度感知秦岭文化、全方位欣赏秦岭美景、深层次了解秦岭保护的意义,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特别推出《对话·秦岭》栏目,本期特邀生态摄影师汤勇,让我们随着他的镜头一起探寻秦岭深处的万物生灵。

汤勇在拍摄秦岭中的金丝猴幼崽

中国网生态中国:近年来,陕西省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等级面积达到99.3%,生态质量指数达到最高类别。在聚焦秦岭生态的摄影创作中,您有何感悟?您认为这种以影像为媒介的生态叙事,在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方面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应?

汤勇: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深入人心,各级政府与民众都在为推动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诸多努力,我们希望通过摄影的方式,做秦岭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

如果说摄影是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最好的记录方式,那么影像就是唤醒生态良知的自然语言。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我坚持用影像呈现秦岭之美,用镜头捕捉大自然的生态密码,让世界看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叙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秦岭的生态保护进程,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

从2020年开始,四年多时间,我和团队在秦岭累计拍摄了30TB的野生动物影像素材。秦岭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许多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种群在这里得以保留。在深入秦岭的过程中,我被动物的灵动之美深深触动,尤其是观察到野生动物在这片独特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自由生活的场景,让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愈发强烈。

秦岭四宝之金丝猴 汤勇/摄

这些镜头语言不仅创造了视觉震撼,更触发了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每次按动快门,都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一枚坚实的铆钉。可以说生态影像在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方面,催生了至少三重社会共鸣:其一是认知重构,让公众领略了生物多样性的神奇之美;其二是教育启蒙,成为孩子们理解生态循环的生动教材;其三是文明对话,我们通过影像向世界传递着秦岭“和合共生”的生态哲学。

中国网生态中国:生态摄影具有丰富公众艺术审美与留存自然信息数据的双重属性,请您谈谈,在运用生态摄影双重属性展现秦岭生态美方面,如何进行创作?

汤勇:生态摄影是一门需要耐心的艺术,更是一门需要敬畏的科学。我的创作始终遵循“三原色”原则:首先是科学原色,比如拍摄野生动物前,我会研读保护区多年的监测数据,以及动物行为学、动物保护方面的专业书籍,了解它们的活动规律;其次是美学原色,秦岭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云雾山林、清澈河畔,是绝佳天然背景。我常常借鉴宋代花鸟画的构图哲学,让我的作品呈现“马远笔意”的意境;最后是人文原色,在秦岭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紧密相连,捕捉山民与动物互动以及动物们“类人化”的微妙瞬间,展现秦岭生态之美,同时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油菜花与朱鹮 汤勇/摄

拍摄时间的选择也很重要,秦岭四季分明,不同季节、不同时段,动物们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例如,金丝猴每年3-5月产仔,这期间它们的活动会更加集中在特定区域,行为也更为丰富,我就会抓住这个时间段集中拍摄金丝猴;羚牛带崽出游的行为通常出现在每年6-8月,这个时期我便会着重追踪羚牛的踪迹;朱鹮的育雏期在每年3月下旬到7月,这段时间朱鹮父母忙碌育雏的场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温情,我也会在相应时间对其进行拍摄。此外,我还会关注一些能反映当地生态环境的场景,以朱鹮为例,每年油菜花期,我都会在汉江湿地多日守候,等待晨雾、光线、鸟群动态的完美结合。这种瞬间的捕捉,既需要科学的预判,也需要艺术的直觉,更需要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中国网生态中国:近年来,您辗转在秦岭各地拍摄野生动物,在这个过程中,曾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有什么拍摄野生动物的技巧可以分享吗?

汤勇:这些年,我游走在西安、安康、汉中等地,拍摄足迹几乎遍布整个秦岭腹地。有时候,一次拍摄就要“两脚跨三县”,一座“脊梁”,往返就是一天,一组图片,拍摄周期往往得一周以上。然而,尽管有无数次的翻山越岭和留守“潜伏”,但能收获的满意瞬间却屈指可数,也正因如此,没有一个瞬间、一帧画面是轻而易举得来的。

2023年的夏天,一次拍摄羚牛的经历让我至今难忘。繁殖期的雄性成年羚牛会通过打斗来争夺配偶,失败的雄性会被驱逐出家族,成为“独牛”。这种“独牛”情绪不稳定,极易发怒,是我们拍摄时需要重点小心防范的。当时,我们就遇到了一头落单的雄性“独牛”,它气势汹汹地将我们几个人堵在了悬崖边上。为了防御,我们选择了一个有树桩和石头的悬崖位置,想着万一羚牛攻击,可以利用这些物体躲避。然而,这头牛当时状态十分危险,它头压得很低,眼睛向上看,奋蹄直逼,就这样堵了我们好几个小时。幸运的是,山上突然起了大雾,团雾弥漫,能见度不足一米,羚牛看不见我们后才慢慢离开。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在野外拍摄野生动物,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了解野生动物的行为习性,清楚哪些群体可以靠近拍摄,哪些不能,时刻保障自身安全。

秦岭四宝之羚牛 汤勇/摄

在拍摄过程中,为了不打扰野生动物,我们会采取一些伪装措施。我们不会穿鲜艳的衣服,而是身着伪装斗篷,将自己融入自然环境。同时,我们会考虑气味问题,选择在下风口守候,避免野生动物闻到人类气味。有时,我们还会故意在野生动物经过的地方,让自己身上沾染一些动物粪便或排泄物的气味,降低动物对我们的警觉,从而能够近距离拍摄到高清影像。

中国网生态中国:在40余年的朱鹮保护历程中,影像记录成为物种复壮的“可视化年鉴”。我们了解到您跟踪拍摄朱鹮多年,您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对朱鹮种群复壮的一种记录和见证。从您的观察来看,近年来朱鹮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折射出怎样的中国智慧?

汤勇:1981年,胶片记录了姚家沟“孤羽七只”颤栗觅食的画面;2000年,数码镜头捕捉到了人工繁殖幼鸟破壳的晨曦;如今,无人机航拍已经能够呈现数十只朱鹮掠过汉江的“生态虹霓”。这些影像不仅记录了朱鹮种群的复壮历程,更印证了“陕西方案”的科学路径,就是从“被动保种”到“主动扩域”,从“人工投喂”到“栖息地系统修复”。

秦岭四宝之朱鹮汤勇/摄

目前,陕西省已在秦岭北麓建立5个朱鹮野化放飞种群。从2013年铜川放飞起,朱鹮的野化放飞工作进一步扩大范围,现在除铜川外,在陕西千阳、周至、华阴、渭南等地都开展了野化放飞工作。在国内的四川、河南、浙江、山东、江西等省份也进行了野化放飞。现在,从江南水乡到黄土高原,都有了适宜朱鹮的生存环境和唯美的拍摄场景,这是非常喜人的变化。

近年来,我明显感觉到朱鹮的数量在增加,朱鹮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和谐。最让我感动的是汉中洋县百姓为保护朱鹮坚持有机耕种的故事。好生态带来“绿产业”,耀眼成绩的背后是一代代“牧鹮人”和洋县人民40余年的精心守护。为了保护朱鹮,群众生产不能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农作物减产,经济收入受到影响。然而,正是这份牺牲,造就了洋县优越的生态环境,也为发展有机产业创造了条件。目前,洋县已建成西北最大的集有机产品科研、加工、物流、信息、服务为一体的有机产业园区。

这种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正是东方“天人合一”智慧的当代实践。现在,在该县的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朱鹮在农民身边悠闲觅食,甚至会在房前屋后夜宿,这种和谐共生的场景,是生态文明建设最生动的注脚。

中国网生态中国:在您看来,我们应如何更好运用生态摄影,向更多人传递自然的美好,让世界看见秦岭?对于未来的秦岭野生动物拍摄计划,您有哪些新的目标和想法?

汤勇:一张好照片蕴含的美包括澎湃的生命力、交流的感染力,秦岭自然资源丰富,我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生态摄影作品将这些美景传递出去,用我的图片和文字来呼吁全民共同参与,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

在这些年的秦岭野生动物拍摄中,我同大自然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连接。每一片山林,每一朵云,甚至每一阵风都在无形中给予我力量。我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始终坚持着公益拍摄的初衷,每年有大量时间都奔走在秦岭山间,与秦岭陕西段多个自然保护区合作留下了珍贵的野生动物影像资料。

此外,我们在外文局的新闻平台制作了关于秦岭的节目,该节目在亚太地区进行了传播与分享。2024年11月,在亚洲鸟类大会上,我拍摄的朱鹮专题片作为开场视频播放;12月,我带着以“秦岭四宝”为主题的野生动物摄影作品前往日本,参加了野生动物作品展览,并与来自6个国家的摄影师及日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些经历让我深感自豪,我认为自己作为一名职业生态摄影师,作为一名陕西人,在让秦岭的野生动物被更多人知晓,以及宣传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尽到了自己的一份责任。

秦岭四宝之大熊猫汤勇/摄

目前,秦岭的系统性保护工作让我看到了成果和力量。曾经数量稀少、踪迹难觅的野生动物,如今种群数量逐渐恢复,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秦岭的自然环境有所改善,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也越来越好,但如何清晰地展现人与秦岭之间的关系,是我想要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未来,我的摄影方向将会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我想要拍摄出不仅美,同时还要有思想、有故事,期望拍摄出更多风光能震撼到心里、人物能直击到灵魂、动物能感叹到灵性、纪实能唤起人们良知的生态摄影作品。

以朱鹮为例,我计划持续关注朱鹮与人类的关系,创作出更多能够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作品。我希望通过影像记录这些画面,将其分享给更多朋友,这既是对国家政策实施成果的展示,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希望借助影像的力量呼吁人们关注秦岭,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汤勇:职业生态摄影师、西安成麟影像创始人、陕西省野生动植物摄影协会副主席、日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他的作品数次登上《中国国家地理》《摄影之友》等知名期刊,在国内外屡获大奖,让更多人看见了秦岭生灵之美。)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