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为了引领公众从更多维度感知秦岭文化的博大精深,全面领略秦岭的自然风光,深刻理解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特别推出《对话·秦岭》栏目。本期栏目,来自西安市长安区沣峪国有生态林场大坝管护中心站的站长高永刚,将讲述他将青春与热血倾洒在秦岭山林间的故事。透过他的脚步与坚守,我们将深入探寻秦岭的生态奥秘,感受护林员对这座山脉的深情守护,在他质朴的坚守中,见证秦岭的生机与活力。
主持人:您从事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已有30年,当初是什么让您选择了这份职业?又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您多年来始终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作为基层护林员,您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秦岭生态保护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左为高永刚与其他护林员一起检查植物病变情况)
高永刚:我对秦岭生态的深厚情感源自家庭传承,我的父亲是一位从事资源管护工作,将大半生奉献给秦岭林区的林业工人。从小,我便在他对山林的默默坚守中耳濡目染,“守护绿色”的种子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悄然落在了我的心田。1994年,21岁时,我通过招工进入林业系统,父亲只对我说了句:“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踏踏实实走,别给单位抹黑,也别让家人脸上无光。”这句话让我彻底沉下心,从此踏上了巡山护林的路,这一走,便是三十多个春秋。
起初支撑我工作的,更多的是那份不辜负父亲期望的责任感,我只想把工作干好,让他安心。但日复一日的巡山护林中,我亲眼见证了和经历了秦岭山峦逐渐被绿意覆盖,林间树木愈发繁茂,心底对山林的热爱与责任感与日俱增。有时,巡山至高处,极目远眺,那满目青山绿水尽收眼底,那层层叠叠的绿意,宛如一幅壮阔的自然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与艰辛,都在这壮丽景色中烟消云散。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满足,仿佛自己的呼吸与这片山林同频,血脉与这片土地相连。这份与山林共生共荣的信念,成为支撑我坚守三十余年的精神支柱。
我始终相信,我们的坚守绝非徒劳。多年来,我们用脚步丈量林地,每一步都饱含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每一滴汗水都融入了秦岭的青绿中。如今,秦岭陕西段的生态质量指数已达到“一类”最高类别,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等级面积更是高达99.3%。这不仅仅是一串数字,这是秦岭历经岁月洗礼依旧保持生机与纯粹的生动见证,是我们林业人用无数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的成果,这就是我们林业人实实在在的价值。
主持人: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大坝管护中心站的日常工作内容吗?巡护中会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内容,又是如何应对巡护过程中的各种突发状况的?林区道路崎岖难行,您在巡护途中都遇到过哪些危险或困难?印象中哪次巡护经历最为惊险或难忘?
(右为高永刚与其他护林员进行巡林工作)
高永刚:沣峪林场大坝管护中心站,守护着一片广袤的绿色家园——5.5万余亩的林区。这片土地,管护起来责任重如山。我们管护站共有8名成员,年龄横跨二十余岁。从经验丰富的53岁老将到风华正茂的30岁青年,按照网络化管理模式,对辖区山林实行划片包干,人均管护面积近7000亩。队伍里不少人是退伍军人,不仅身体素质过硬,还具备基本的急救知识。每当突发状况来临,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成为了我们团队最坚实的依靠。
作为扎根基层的守护者,我们肩负着多重职责使命。每天巡查既要盯紧森林资源,也要观察野生动植物,记录它们的行踪;防火更是弦绷得紧紧的,一刻不能松懈;还有那些捣乱的林业害虫,也得精准识别。除此之外,还得排查环境里的“脏乱差”,规划公益林,盯着复绿的地方别“返贫”。我们就像多面手,既是政策的“广播员”,走村串户,把保护环境的道理用大白话讲给乡亲们听;又是巡查的“排头兵”,沿着固定路线,像筛子一样过,查找盗伐的痕迹、火灾的苗头、虫害的迹象,绝不放过蛛丝马迹。要是遇上突发情况,我们的“定位-上报-处置”流程就得立即启动。比如发现火情,GPS先锁定,对讲机火速报告,看火势大小,立马开隔离带、就近找水扑救,保护林木资源是第一位的。
管护站的职责条文是冰冷的,但每一步巡山路,皆是我们和秦岭的深情对话,我们用脚步丈量着安全,也用肩膀扛着三代护林人许下的绿色诺言。
巡查的路坑坑洼洼,林密难行,还到处是矮小的灌木,这些年,我在巡护路上磨破、刺穿了多少双鞋子,早已难以计数。有一次,我和同事迷了路,在山里转悠到晚上9点,摸黑走了十几公里才下山,那份狼狈和害怕,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不过,比起遇上野生动物,这点苦不值一提。所以我们平时巡山都是三人成组,还一路大声吆喝着确定对方的位置,尽量不跟大动物靠太近,既保护它们,也保护自己。
最让我难忘的,是二十多前年前那一次。刚踏入工作岗位不久的我,与老站长一起巡山,冷不丁撞上一群羚牛,距离之近,竟不到10米。刹那间,我只觉心脏猛地一缩,手中紧紧攥着砍刀,大气都不敢喘,身体紧绷如满弦之箭。老站长沉声示意我时刻准备后撤,倘若羚牛扑来,便要迅速攀爬身旁的树木躲避。那几分钟的对峙,时间仿若凝滞,空气都透着压迫与紧张。好在羚牛群最终缓缓散去,没有发生“正面冲突”,而我却是后背冷汗浸透衣衫,心脏似要跳出胸膛,扑通作响。那一次,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和自然的威严。
这些经历,让我对护林员这份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一次巡山,都是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每一次坚守,都是对生态的守护与传承。我们虽身处平凡岗位,却肩负着守护秦岭生态安全的重任,为这片土地的碧水蓝天、青山绿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主持人:在长期的管护工作中,大坝管护中心站周边的生态环境都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周边居民和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有着怎样的转变?
高永刚:在我们持之以恒的守护下,大坝管护中心站周边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修复的成效一年比一年显著。如今放眼望去,秦岭的万千生灵,为这片土地注入了蓬勃的生机。满山苍翠,树木愈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植被覆盖率肉眼可见地提升;河道的水质也愈发清澈,几可见底,整个生态系统愈发健康、稳定。这份守护秦岭这方祖脉的责任,也因此变得愈发具体,愈发沉重地压在了我们每一个林业人的肩上。几代人的默默耕耘,终于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也圆了老一辈林业人对这片土地最朴素的梦想。
(高永刚和其他护林员向施工工人讲解保护植被要求)
为了让这份美好不被破坏,为了让更多人珍视这片山林,我们没少费心思。森林防火的关键时节,我们在进山的各个路口发放传单、拉起横幅,向游客耐心强调防火的重要性;平日里巡山,我们扎进周边村子,和村民们唠家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生态保护的政策法规和科学知识;遇到项目施工,我们更是守在现场,一遍遍耐心跟施工人员说,这片绿意,要像呵护自家院子一样去爱护。
在我们的努力下,周边居民和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发生了实实在在的转变。回想以前,部分村民靠山吃山,偷偷砍伐树木、私设陷阱盗猎等现象屡见不鲜,对生态保护的概念十分模糊。可如今,大家心里都亮堂了,知道保护这片山山水水,就是保护自己的饭碗,保护子孙后代的未来。就说去年吧,有村民发现一只受伤的鸟,二话不说就联系了我们,送去了救助站。管护站附近曾有位特别爱上山挖野菜的老太太,经过我们多次耐心讲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后,现在她不仅自己不乱摘了,还成了村里的“小喇叭”,逢人就跟大伙儿说“山里的东西,那是大家的宝贝,不能随便动!”还有游客,过去时不时就有人随意闯入核心区,可现在,在我们反复引导下,这种情况几乎绝迹了,大多数游客都能自觉遵守规定,不再进入核心保护区。
这些转变让我明白,真正的生态保护意识,从来不是靠硬邦邦的命令压下去,而是要让大家,特别是那些天天和这片山林打交道的人,心里真正爱上它,从骨子里觉得它珍贵,才会心甘情愿地去守护。这也是我们这些护林人,心里头一直念叨、追求的事。
主持人:在日常巡护工作中,您和同事们会通过哪些具体方式关注林区内鸟类的生存状态?遇到受伤或受困的鸟类时,通常会采取哪些救助措施,如何与专业保护机构衔接?
高永刚:关注林区鸟类生存状态,是我们日常巡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守护秦岭生态家园的责任所在。巡山时,我们会通过听鸟鸣、查鸟巢等方式,动态掌握鸟类生存情况。比如,仔细辨别异常鸟鸣声,查看树上鸟巢是否存在人为破坏或自然损毁迹象。
近年来,红外相机成了我们可靠的“眼睛”。借助这些设备,我们多次捕捉到红腹锦鸡、勺鸡等珍稀鸟类活动画面,并及时将影像资料整理上报主管部门,为鸟类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信息。尽管我们基层站点设备有限,但那份细致的观察、详实的记录,就是我们守护秦岭生态脉络最朴素,也最真诚的方式。
每当候鸟迁徙季来临,我们的脚步会更快,目光会更专注,在重点区域巡护的频次会大大增加。我们会仔细排查迁徙路线上可能存在的非法捕猎陷阱。同时,我们也为这些长途跋涉的“旅人”准备了“家”——在林间悬挂了许多人工鸟巢,希望能为它们营造一个安全的落脚点。
发现受伤鸟类时,我们会根据伤情采取不同救助措施:对轻伤鸟类,选择隐蔽安全的地方妥善安置,观察恢复情况;对伤势较重的,会用柔软布料小心包裹,第一时间联系当地野生动物救治中心。像之前我们在巡山时发现一只翅膀受伤的斑鸠,立即进行简单包扎止血,并同步联系专业机构。专业人员远程指导护理要点,后续也顺利完成移交救治。得知斑鸠康复放归山林的消息,我们内心充满了自豪感。
与专业机构的合作,让我们的守护更有力。我们和野生动物救治中心建立了高效的联动机制,每位护林员都熟记救助专线电话,发现情况后会第一时间报告鸟类种类、受困位置和伤情。遇到紧急情况,我们会主动将受伤鸟类送往救治中心,确保救助流程无缝衔接。专业人员不仅提供现场处置指导,还定期开展救护培训,提升我们的基础护理能力。保护鸟类关乎生态平衡,只有各方携手,才能让秦岭的鸟儿自由翱翔。
主持人:近年来,沣峪林场通过“人防、物防、技防”提升林区生态环境质量,大坝管护中心站在这些方面具体有哪些创新实践,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高永刚:守护工作,离不开坚实的物防支撑。望远镜、执法记录仪、急救包……这些装备是我们巡山标配,缺一不可。而无人机的加入,更是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巡山模式。以前靠腿跑,费时费力,还可能无法覆盖到一些大面积的林区,现在有了无人机,它飞一圈就能快速、准确地查看林区是否有异常情况,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巡山效率。林间各处关键位置,还布设了红外摄像头,它们如同不知疲倦的哨兵,精准捕捉、详实记录着林区的每一次细微变化,同时,我们使用“生态卫士APP”进行打卡和记录巡护日志,所有数据都能直接上传到平台,方便上级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
在技防方面,我们沣峪林场建成了智慧管控调度平台,不断优化升级,和无人机、林区的14台监控设备配合默契,森林资源实现了“数字管理、智慧管控”。现在林区管理全天候、全方位,深度保护有了硬支撑,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智慧管山”织就了一张严密的保护网。它正推动着秦岭的保护监管,从过去的静态管理、常规巡查,向更加智能化的未来迈进,让这片土地更加和谐、宁静、美丽。
当然,纵有再精良的设备、再先进的技术,最终仍需以人力为基。多年来,我们与青山绿水朝夕相守,在岁月轮回中践行理想信念。山高路远从未阻挡前行的步履,暴雨冰雪淬炼出不朽的毅力,烈日严寒磨砺着不变的初心。我们日夜守护着大美秦岭的每一寸肌理,为筑牢这片绿水青山的生态屏障而躬身奋斗。看着山林从疏朗渐至蓊郁,空气从微尘变得澄澈,深知我们正化作西安的绿色盾牌、市民的城市后花园——这份由心而生的成就感,足以抚平所有风霜洗礼,让每一份付出都有了意义。纵使岁月染鬓、风雨侵肩,亦觉千般值得!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科技在未来秦岭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对于下一代年轻人,您认为他们应如何接过生态保护的接力棒,续写绿色篇章?
高永刚:每当我行走在秦岭的山林间,脚下是祖辈们踏过的土地,眼前是岁月雕琢的山川,我不禁感慨万千。父亲那辈人,手持煤油灯,在黑暗中照亮巡山的夜路;我们这一代人,头灯和GPS成为了我们探索山林的“眼睛”和“指南针”;而如今的新生力量,更是站在科技的前沿,操控着无人机,以全新的视角俯瞰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时代浪潮奔涌向前,但护林人守护秦岭的初心,却如同山间潺潺溪流,从未停歇,始终坚定地流淌,滋养着万物。我们坚信,科技的日新月异,必将让护林工作更加高效精准。秦岭,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必将在我们共同的守护下,焕发更加璀璨的生态光芒,永葆生机与活力,为子孙后代留下永不枯竭的绿色宝藏。
对于新时代的护林员,我想对他们说,你们是站在前辈肩膀上眺望未来的新一代。请务必汲取现代知识的甘泉,用科技武装头脑,让业务能力在数字化浪潮中不断精进,成为守护秦岭的“智慧大脑”。同时,也请不要忘记传承老一辈护林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那是我们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种”。选择了护林,就要以最踏实的姿态,将每一份汗水都浇灌在这片土地上,让青春在山林间绽放,让生命在守护中升华。请相信,你们的每一份付出,终将如繁花般,结出最甜美的果实。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的使命。身为林业人,身为生态建设者,我们从事的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这是一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去捍卫的荣耀。我们这一代人,用无尽的汗水与坚韧的守望,换来了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纵然艰辛,亦甘之如饴。希望你们能以我们为基石,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坚定的决心,去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时代和实践检验的辉煌成就,续写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壮丽诗篇。让这座巍峨的山脉,永远屹立在岁月的长河中,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