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陶寺遗址的古老乐韵与现代和声交融,当晋南泥土的芬芳随歌声漫入音乐厅,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正在山西师范大学上演。近日,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襄汾县联袂打造的襄汾民歌专场音乐会,让这项承载着晋南地域魂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造性转化中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作为晋南民歌的杰出代表,山西襄汾民歌的根系深扎于这片古老土地——从陶寺遗址出土的鼍鼓、土鼓、石磬见证着其礼乐渊源,席村一带流传的"击壤歌"更被视作中国最早民歌的雏形。为让这份文化遗产在当代活态传承,今年6月,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襄汾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聚焦陶寺礼乐文化与襄汾民歌两大资源,探索非遗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共赢路径。
音乐会上,9首经重新编曲的经典襄汾民歌成为焦点。武磊老师以原素材为基,在《五哥放羊》《走西口》等作品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既保留了"绣白鹅""盼情郎"里的质朴情愫,又通过编曲赋予其更丰富的层次。襄汾本土传唱者与高校专业教师以多元唱法同台,让《十二把扇子》的灵动、《拉骆驼》的厚重穿越时空,娓娓道来晋南人的生活画卷。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高校学子的创新表达。合唱版《摘花椒》《踏青》以统一声线与和谐和声,将田间劳作的欢歌、春日踏青的闲情演绎得鲜活立体,传统曲调与现代合唱形式的碰撞,将音乐会推向高潮。
如今,襄汾民歌声乐教学已成为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特色课程。从陶寺礼乐文明到当代校园里的歌声飞扬,这项非遗正以"高校+地方"的创新模式,续写着跨越千年的文化长歌,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着生动的"山西样本"。(刘景,饶二保,常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