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青春乡遇,逐梦鲁乡”志愿服务团队,在党委副书记李建芳的带领下,走进成武县多个乡村与企业,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秉持“科技赋能产业,青春助力振兴”的理念,用专业知识和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探产业兴村路,践青春报国
苏张庄村的共富工坊有着20余年的服装产业发展史,通过盘活闲置院落,构建起“平台公司+村集体+企业”的联合模式,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志愿者们结合化工专业知识,为服装生产中环保材料的应用、化学品的安全使用提供专业建议,还参与“共享课堂”“咱家大食堂”等惠民活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为乡村治理添砖加瓦。
探寻乡村发展,助力乡村建设
秦田庄村将39处游园、果园与鲁西南传统院落巧妙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农文旅景观。团队调研了大棚种植、农耕研学基地等农文旅项目,从化学专业角度了解到检测技术在把控农产品安全指标上的应用,还探讨了直播带货等新兴助农方式,为“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注入青春活力。
科技赋能渔业,青春助力振兴
党集镇共富数字鱼仓——科技养鱼的“新浪潮”。在党集镇数字鱼仓,志愿者们学习陆基循环水养殖技术,分析消毒剂、pH调节剂等化学产品的应用,探讨优化水质管理、减少药物残的方法。团队还走访庭院养殖户,探讨溶氧控制、废水处理等环保技术,从中获得不少知识。
科技赋能化工,青春助力
朗晟科技——绿色化工的“智造密码”。走进山东朗晟科技有限公司,团队观摩五氯吡啶等精细化学品的智能化生产线,通过DCS控制系统了解现代化工管理流程。同学们结合专业知识,围绕催化剂使用、工艺优化与企业技术员深入交流,探讨绿色化工与安全生产的平衡之道,在实践中深化“科技赋能产业”的认知。
探寻红色根脉,赋能古村
党集古村——红色根脉的“传承者”。党集古村的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抗战小学遗址让志愿者们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团队调研古村“小吃街+文创街+水街”的文旅模式,从化学视角思考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点,为非遗传承与产业升级建言献策,助力红色文化“活”起来。
探寻红色记忆,感悟历史底蕴
周自齐博物馆——历史底蕴的“守护人”。在周自齐博物馆,同学们通过珍贵文献与实物藏品,了解这位近代名人的历史贡献。团队聚焦“文化展示+公众服务”模式,探讨如何以化学技术助力文物保存,并思考历史文化与当代乡村振兴的关联,感悟“以文化人”的深远意义。
走进历史长河,感悟乡村振兴
成武县博物馆——乡土文化的“活字典”。成武县博物馆的农耕器具、革命文物展现了鲁西南的历史变迁。志愿者们从传统手工艺中挖掘文化振兴潜力,提出“化学+文物保护”的创新思路。
在本次三下乡活动中,团队以专业所长回应乡村所需,在七站行程中交出了“科技助农、文化铸魂、产业兴村”的青春答卷。未来,化学化工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实践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鼓励更多青年学子扎根基层,将学科优势融入乡村发展大局,为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贡献智慧与力量。(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