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巴腹地,汉水之滨,安康平利县蒋家坪的千亩茶园绿意翻涌,生机勃勃。
8月14日至15日,全国生态日陕西主场沙龙活动在陕西平利举行。活动沙龙环节,陕西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党双忍以平利县蒋家坪茶园的绿色蝶变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践行“两山”理念的“五大革命”路径。
认知革命:破思维坚冰,识共生之道
革命之始,在于思维破冰。党双忍指出,人类对生态的认知偏差,根源是忽视了两种基因的“节奏鸿沟”。生物进化的时间刻度以“地质年代”计:一片树叶增厚1毫米需数十代积累,鸟类调整迁徙路线要上百年——古生物学家古尔德的“间断平衡”理论,揭示了这种慢节奏与地球环境渐变的天然适配。
“茶多种一分,钱多赚一文”这句曾被蒋家坪茶农奉为圭臬的口诀,在2010年一场暴雨后被彻底改写。党双忍在分享中提到,茶园过度开垦换来暴雨冲走半数茶苗的惨痛教训,茶农们才第一次意识到,自然的“脾气”远比想象中复杂,自然有它的性子,所以得顺着来。
从陕北毛乌素沙地“老枝可伐、新苗必留”的古老法则,到良渚水门兼顾鱼道的精妙设计,再到平利茶园“不毁林种茶、不污染河水”的生态承诺,党双忍表示,“取之有度”本是中华文明底色,“两山”理念则使其升华为“生态优势即发展优势”的普遍共识,认知与理念革命正为绿色发展奠定思想基石。
制度革命:立规矩方圆,护自然之慢
认知落地,制度为纲。党双忍强调,制度革命的核心,是将“保护优先”转化为可执行、可监督、可追溯的规则体系,让生物基因的“慢修复”获得稳定保障。
2023年,《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15万平方公里”“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等量化指标,划分出不可逾越的生态底线;2024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5%、节能环保产业规模15万亿元的硬目标,推动结构转型有了时间表。
“在蒋家坪乃至平利,制度同样具体而精微。”党双忍说,禁用高毒农药、化肥限量、采茶留三叶,这些由茶农与县农业局共商的条款,写入合作社章程,违规者取消分红资格。平利县推广的“生态承诺制”更让每个茶农签字画押:“不毁林种茶、不污染河水。”村里定期检查,县里对守约者优先发放补贴。
空间革命:留自然生境,筑山水之路
面对栖息地破碎化危机,空间革命要求人类以文化基因的自觉退让等问题问题,党双忍表示,“空间革命”的核心是为自然留出修复演化的物理空间。
蒋家坪茶农不再种满整山,保留野枣、杜鹃丛生的"荒坡"作为"山水之路",既涵养水土又调节小气候。平利县留荒坡、建生态廊道的做法,与深圳福田红树林修复、云南亚洲象廊道建设、秦岭野生动物通道保留等实践一脉相承。
这些实践背后是系统性规划为河流预留生态流量、为森林保留更新周期。党双忍高度评价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认为这是系统性为自然“留路”,也让城市发展有了“生态边界”。
产业革命:融循环法则,释多重价值
传统产业的“线性逻辑”与自然的“循环法则”格格不入。产业革命的关键,是用技术创新与制度设计,让经济活动嵌入生态系统的循环链条。
党双忍详细介绍了蒋家坪从卖鲜叶到品牌化加工、延伸茶产业链的升级之路。过去蒋家坪茶农卖鲜叶一斤几十元,如今村里合作社统一加工贴牌“蒋家坪”,价格翻倍。平利县延伸产业链:茶梗做茶枕、茶末提茶多酚,“茶园研学”吸引城里孩子,茶农同时赚取茶钱和服务费——一片茶叶在循环中释放多重价值。
同时,列举了浙江德清“稻鱼共生”、陕西榆林“光伏+牧草+养殖”、苏州静脉产业园等国内外成功案例,证明技术创新与制度设计能让产业与生态承载力同频共振,实现“垃圾变资源”、“阳光变财富”。
社会革命:聚万众之力,铸共生自觉
宏大变革的根基,在于每个个体的自觉。社会革命通过机制创新,让“共生”融入生活肌理。
党双忍说,在蒋家坪,生态自觉已成为茶农的“肌肉记忆”。每日巡垄检查、妇女采茶队讲解无农药种植、孩子不往茶树下扔塑料瓶。县里配生态指导员,镇上评“最美茶农”奖励贷款和子女教育补助——守护即受益,是最朴素的动力源泉。
站在蒋家坪的茶山上,陕南的山水画卷舒展眼前。百姓的笑脸印证着最朴素的真理:守住了郁郁青山,就守住了长长久久的好日子。党双忍的“五大革命”论道,揭示了一条清晰路径,当认知觉醒、制度护航、空间留白、产业循环、社会参与形成合力,便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诠释,一条以五大革命铺就的、通向人与自然共生的文明之路,正从这片茶园延伸向更辽阔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