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分享沙龙在安康平利举行。安康市相关负责同志围绕发展理念、绿色实践、生态成效三个方面,深入介绍了安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成果。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目前,安康市森林覆盖率达68%以上,森林蓄积量累计7714万立方米,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土壤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汉江出陕断面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安康中心城市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全省前列。“百岁老人”占比全省第一,是全省唯一的生态健康养老试点城市。3个县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4个县荣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山青水绿天蓝土净的安康正逐渐成为陕西乃至西部地区的“颜值担当”。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如今,安康市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达560亿元,成功打造全国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安康富硒茶”位列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19位。累计创建省级以上开发区9个,其中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2个,省级经开区4个。省级工业园区2个。全市开发区入园企业4013家,解决就业11万人,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63家。全市生态友好型产业占GDP比重达85%,绿色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80%。成功发布安康首款AI智能毛绒玩具“Ai安康”,毛绒玩具文创产业经营实体达806家,是西北最大文创产品出口基地。紫阳“开麦吧!茶乡”、汉阴“村超”、岚皋“村BA”等特色活动火爆出圈,近三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总花费保持15%以上增速。
综合实力全面提升。2024年安康市生态产品总值实现2374.1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7.3%、年均增长4.1%。各类经营主体累计达29.8万户,其中,专精特新企业60家,高新技术企业362家,分别较“十三五”末增长186%、465.6%。区位优势逐步凸显,是国家和陕西省规划建设的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80个国家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随着西渝高铁和汉江等级航道加快建设,将成为陕西向南开放“第一门户”、川陕鄂渝“交通枢纽”、秦巴区域“物流中心”。城乡建设蹄疾步稳,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5.21%,较“十三五”末提高5.2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4%、6.7%,排名全省第一、第二。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
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安康市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安康将以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赋能为核心方向,努力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安康模式’。继续做强‘中国硒谷’等区域品牌,创新推出‘碳汇贷’‘GEP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探索固碳与水源涵养交易机制,推动林业碳汇减排量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打造生态旅游与文化服务的新产业增长点。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安康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