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陕北,风自龙头山俯冲而下,掠过层叠梯田与千亩苹果园,掀起一脉脉碧浪。当“美丽陕西建设”调研采访团抵达此行第二站—米脂县高西沟时,谁能想到,这片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的山沟,七十多年前还是“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的穷山恶水。
一段沟壑的涅槃
高西沟版图不过4平方公里,却有40座山峁、21道沟岔,曾经,这里“遇雨泥浆横流、遇旱满地冒烟”。自上世纪50年代起,全村人肩扛铁锹、镢头,开始“向沟要粮、向坡要林”。如今,站在龙头山顶,姜良彪书记只轻轻带过一句:“老一辈吃过的苦,都长成了今天的绿。”他把更多话语留给了眼前的数字:全村林草覆盖率达72%,泥沙流失量减少95%,成为黄土高原上“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奇迹。
靠着这股劲儿,高西沟人首创“三三制”——三分林、三分草、三分田,再留一分居住区;改革开放后又迭代为“三二一”模式:三分林地、二分草地、一分田地。“以前我们是‘三三制’,如今是‘三二一’模式,后面我们还要探索更多的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模式。”姜良彪书记说,村里不仅要绿起来,还要富起来、智起来,让高西沟真正成为黄土高原永续发展的“样板间”。
一把把老镢头背后的新故事
展览馆内,一把把磨到发亮的镢头静静陈列,如今成了研学课堂的“教具”。
2024年,高西沟接待游客11万人次,研学团队占四成。村里把废弃窑洞改造成民宿,夜晚抬头可见漫天星星,低头是灯火点点的苹果园。高西沟水保生态教育基地的讲解员笑言:“过去村里‘卖力气’,现在‘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
一颗苹果带火的产业链
姜良彪书记掐指给调研采访团算了一笔账:2024年,全村1000亩苹果总产值56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村集体收入70万元。“过去种一亩玉米能挣300块钱,现在种一亩苹果能挣1万左右。”苹果树下,还套种着柴胡、黄芪等中药材,“树上金果、树下银药”的立体农业让土地一年四季不闲。
村里成立的高原红果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高西沟”牌苹果直供粤港澳大湾区,还搭乘跨境电商销往东南亚。
一张蓝图绘到底
站在龙头山顶,听着姜良彪书记讲述高西沟如今的发展,一幅描绘“高西沟2.0”的画卷在调研采访团面前徐徐铺开——
数字果园: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已将高西沟列入2025年智慧农业试点,计划推广水肥一体化、虫情AI监测等技术;
零碳村庄:村集体屋顶光伏项目已完成前期勘测,预计年发电量可满足全村公益用电需求;
沟域经济:米脂县政府正在整合高西沟、杨家沟及周边村落资源,打造集红色研学、生态康养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一阵大雨突然袭来,漫山梯田和苹果园在雨中泛起粼粼绿光,像是大山用千万片叶子回应这位老支书的誓言——高西沟的绿色,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