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的壮丽答卷——看安康如何“点绿成金”
2025-08-22 17:23:13


这是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安康累计建成生态富硒产业基地520万亩,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达560亿元;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100%,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40天以上。

这是一条逆势上扬的曲线:全市生态友好型产业占GDP比重逆势达到85%,以绿色、循环、低碳为标志的生态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这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动人画卷:瀛湖碧波上,巡逻队日夜巡航守护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生命线,游船划开清波,绘就“百里画廊”;平利蒋家坪的茶山上,层层翠绿铺满山峦,茶农们穿梭其间,忙碌的身影印证着“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幸福嬗变。

数据、曲线、画卷,安康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壮阔轨迹,一个以富硒食品、文旅康养、秦巴医药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正在“秦巴明珠”的生态价值转化实践中振翅高飞。

破立之间从“木头经济”到“生态经济”

安康生态发展历程,是一场不断突破认知固化思维的艰辛探索。

和大多数欠发达地区一样,安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走过弯路。从20世纪80年代起,安康先后发展过黄姜皂素产业和以砍伐林木为主的“木头经济”、以有色金属为主的“石头经济”。回头来看,这些产业要么因为盲目扩张遭遇困境,要么就是短期实现增收但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森林锐减、洪旱灾害频发、生态失去平衡。

进入新世纪,面对日益提高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安康市开始探索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在不断探索实践中逐步找到并不断完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

近年来,安康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作为立市之本、发展之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以富硒产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共进的发展新路。

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上,安康不断创新探索,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通过生态增值、产业增效、保护增质的良性循环,真正让生态“高颜值”转化为发展“高产值”,为安康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满城青绿生态底色绘就城市发展底气

从汉江两岸到秦巴山脉,从移民新村到城市社区……安康大地,青山碧水和谐相依,处处生机盎然。今日安康,绿色发展步伐铿锵,绿色疆域持续拓展,三百多万市民携手共绘的生态新画卷,正从容铺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安康市逐步完善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和路径,坚定不移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高质量发展新路,为全市人民创造更大的生态红利和经济福祉,让安康天蓝、秦巴地绿、汉江水清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颜值担当”。

近年来,安康市瞄准城镇周边、江河之畔、旅游景区等关键区域,全力推进中心城区绿化、山体水系绿化及道路绿化三大工程,着力提升关键区域的绿化覆盖率与景观美感。

围绕“湖城一体”布局,安康突出“一江两岸”和城区周边生态建设,先后启动安康湖林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秦岭中段(南麓)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工程、重点区域绿化、“三区两带”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等多项营造林重点项目,推动绿化工作从“增绿”迈向“增美”,不断提升城市的生态“颜值”与独特“气质”。

良好的生态,已成为安康最具竞争力的战略资源、最雄厚的高质量发展资本。“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从愿景变为常态。安康中心城市空气质量长期位居全省前列,2020年首次跻身国家大气质量达标城市;2015至2022年,城区优良天数从295天增加至347天。截至目前,全市林地面积达30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数字不断攀升的背后,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绿色获得感、日益增长的生态幸福感。

安康担当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水”,是安康的魂,也是其灵气、底气所在。

安康市有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941条,水库153座,水资源总量占陕西全省的23.72%,汉江在境内流长340公里……安康成为全省河网密度最大、总库容最大、汉江流经最长、为丹江口水库供水量最多的地区。

清晨的汉江,波光粼粼,水清见底。巡河队员沿着江岸仔细巡查,不时记录着水质情况。这样的场景,在安康941条河流、149个湖泊旁每天都在上演。

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安康市创新建立“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工作机制和“市、县、镇、村四级河长”责任体系,全市明确河湖长2779名、警长965名,落实3000余名公益岗位护河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保护网络。这一治河经验获评全国十大治水经验,并向全国推广。

在保护汉江水质方面,安康持续开展汉江水质保护“十大”专项整治行动,全市941条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和149个湖泊实现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全覆盖;扎实做好网箱清理、库区漂浮物打捞和沿岸垃圾清理,清理取缔瀛湖养鱼网箱3.5万口,202座电站落实生态截流。

治污方面,累计关停铅锌选冶、黄姜皂素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00余家,建成县级生活污水处理厂11座、填埋垃圾处理场10座,完成11座县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成镇级污水处理设施91座、垃圾处理设施57座,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685个,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328套。

截至目前,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下降62.2%、26.5%,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点绿成金生态价值赋能经济发展

守护绿水青山,最终是为了实现金山银山。安康市探索出多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安康拥有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带,全域81.87%的土壤硒含量达到中硒以上水平。依托这一优势,安康大力发展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包装饮用水等六大富硒主导产业。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达560亿元,成功打造全国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安康富硒茶”位列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19位。

生态旅游方面,石泉县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紫阳“开麦吧!茶乡”、汉阴“村超”、岚皋“村BA”等特色活动火爆出圈,近三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总花费保持15%以上增速。

下一步,安康还将紧紧依托汉江水资源,扎实推进水上旅游产品开发,全力建设秦巴生态风景区、康养旅居度假区、精品民宿休闲区、农家民居体验区,把安康打造成全国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生态,如今已是安康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安康正汇聚起磅礴力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之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让青山绿水在安康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绽放时代光彩。

生态富民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安康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聚焦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突出园区承载、链式发展、科技赋能,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培优做强9条重点产业链,着力打造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绿色工业、林业经济、生态渔业等七个倍增计划,依托秦创原平台积极推进飞地孵化、安康转化、园区催化“三化”协同创新,逐步构建“生态旅游引领、绿色工业主导、富硒农业奠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市10个贫困县(市、区)全部摘帽,99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9.9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与全市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来自富硒特色种养收入,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富硒产业脱贫致富。

安康高新区综合排名跃升至全国第58位,恒口示范区获批国家毛绒玩具产业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瀛湖生态旅游区成为全市首家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岚皋县、石泉县、镇坪县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镇坪县、平利县、岚皋县、石泉县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新征程上,安康市将继续坚定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加快建成西北生态经济强市,聚力建设幸福安康。一方面,持续巩固生态保护成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秦岭、汉江等重要生态屏障,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让安康天蓝、秦巴地绿、汉江水清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颜值担当"。

另一方面,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生态产业提质增效,打造全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巍巍秦巴,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绿色蜕变;滔滔汉水,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安康,这座秦巴腹地的生态明珠,正以绿色为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书写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实践。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