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激活生态潜能 谱写“两山”转化新篇章
2025-08-22 17:23:13

【编者按】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重要组成部分,汉中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元路径。从汉江生态治理到“两山”资源转化平台搭建,从稻渔综合种养到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汉中以系统化改革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为秦巴山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富有启示的“汉中实践”。

盛夏的汉中,碧水蜿蜒,翠峰如簇,一江汉水不仅滋养着两岸沃野,更承载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使命担当。天汉湿地公园中草木葳蕤、鹭鸟翩飞,市民漫步其间,尽享自然馈赠的静谧与诗意。这里的每一抹绿意,每一湾清流,不仅是动人的风景,更是深沉的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以水为脉、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汉中不甘于只做清澈的“守护者”,更致力于成为绿色的“创造者”。它系统推进流域治理,创新生态补偿与水价值实现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让保护者受益、让利用者付费,真正使绿水青山成为可增值、可流通、可惠民的优质资产,书写着水源地与受益区共赢共生的区域实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民生相得益彰。在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优良生态已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无论是湿地畔的悠闲漫步,还是乡村中的生态产业,都让汉中人真切感受到环境提升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汉中正以水为墨、以绿为笔,绘就着一幅清水长流、青山常在、空气常新、百姓长乐的生态文明新时代画卷。

生态筑基:系统治理守护清水北送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江穿境270公里,生态地位重要,保护责任重大。面对水环境保护压力,汉中以刚性约束守牢生态红线,坚持“预防为主、突出生态”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大水域污染防治和湿地环境清洁力度。累计查处“秦岭五乱”问题135件,处理103人,形成有效震慑。

天汉湿地公园是汉中生态治理的典型缩影。通过顺应行洪特性疏浚清淤、修整河道、恢复植被,摒弃传统硬质铺装,最大限度保留水域岸线原貌。利用翻板闸水位差形成自然溪流,通过水岛串联、水域贯通,打造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公园累计建成绿地145.68万平方米,种植各类乔灌木和湿地植物300余种,绿地率达77.8%,绿化覆盖率达82.6%。现有滩地溪流2.1公里、生态湿地132万平方米、生态岛屿219座,成为城市生态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理过程中,汉中采取“五个一点”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工程建设。通过企业化运作建设移动式生态公厕,杜绝二次污染,构建起中心城区的天然生态屏障。

产业跃迁: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好生态孕育好产品,好产品赢得大市场。汉中坚定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让生态资源焕发出蓬勃的经济活力。

留坝县在全省率先探索成立县、镇“两山”资源公司,盘清优质资源,明晰产权确权,搭建保障体系。按照“相对连片、资源有偿、方便开发”原则,出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探索农村集体土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已发布供应项目26个,需求项目2个,为14处集体建设用地及房产颁发不动产权证,促成交易54宗,流转土地1570余亩。摸排登记4357个生态资源资产,整合“资源包”180个,对闲置资源制作720°VR实景,建设生态资源资产运营管理大数据平台,录入资源资产2500余个,上传“资产包”100余个。

稻渔综合种养是汉中生态农业的亮丽名片。全市发展“稻+鳅”、“稻+虾”、“稻+鳖”等12种生态种养方式,采用“路基圆池养殖+稻渔共作”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根据监测,化肥用量减少20%-80%,农药用量减少30%-55%。产出的优质生态大米价格是常规大米的两倍以上,小龙虾、泥鳅等水产品供不应求。城固县“农匠安盟”品牌大米售价高达42元/公斤,汉中恒丰元公司被中铁集团确定为优质大米供应单位。2022年以来,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惠及农户近9万人,相关村集体和企业累计盈利达数千万元,助农增收效果显著。

机制创新:破解“两山”转化难题

机制创新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汉中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大胆破题,搭建平台、创新模式、强化保障。

留坝县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管机制,搭建生态资源资产大数据平台,分批录入生态资源资产,形成生态资源清单、产权清单、项目清单。健全生态产品运营机制,探索“‘两山’公司+村级合作社+农户+企业”模式,开展“购米包地·唤醒沉睡土地”活动,完成种植生态水稻400亩,林下西洋参200亩。积极推进林业碳汇工作,推进“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改培国有林场林木5.02万亩。

金融创新为绿色发展注入活水。留坝县通过推行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合作社参与、银行融资、运营保底、产权鉴证、体系担保、保险助力的“八位一体”投融资模式,推出集体经济组织贷、乡村振兴贷、乡村旅游贷等多种绿色金融产品。县“两山”资源公司获得银行授信15亿元,省农担公司、市资信公司为30余家经济主体办理融资担保3111.4万元,累计投放贷款34笔2805.8万元。

品牌赋能:提升生态产品价值

品牌建设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抓手。汉中倾力打造全省首个地市级全品类打造、全产业开发、全过程服务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味见汉中”,形成“绿色、健康、安全、放心”的高端食品质量体系。

2022年全市新增使用“味见汉中”区域公用品牌企业42家,累计达到80家。授权企业销售额达1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75%。建成“味见汉中”产品旗舰店,在深圳、长沙、成都等地开展品牌推广对接10余场次,与24家企业建立销售合作关系。制定《味见汉中产品执行标准汇编》,授权15个大类66家企业的122款产品使用品牌。

“汉中仙毫”品牌整合成效显著。自2005年启动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工程,将原来20多个茶叶品牌统一整合为“汉中仙毫”。全市茶园总面积达116万亩,茶叶总产量5.57万吨,茶叶产销企业1903家。2022年“汉中仙毫”品牌价值达38.71亿元,位列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第22位。镇巴县加入“汉中仙毫”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后,茶园面积由2007年的4.1万亩增加到14.9万亩,茶叶产量由795吨增加到5500吨,产值由3652万元增加到7.77亿元。

融合增效:拓展价值实现路径

汉中推动生态与文旅、康养等深度融合,拓展价值实现渠道。依托“两山”资源公司,采取股权合作、租赁、出售等多种方式,实现优质资源与社会资本的高效嫁接。

留坝县通过“专业团队规划运营、村集体投资建设、经营流水分成”方式,引进北京隐居乡里团队,改造提升小留坝村12个闲置农家小院,打造“楼房沟”精品民宿。投入运营2年时间,营业收入达456万元,村集体分成139万元。“道班·宿”投入运营仅4个月,营业收入60余万元,村集体分成10万元。

洋县依托朱鹮保护品牌,大力发展有机产业。认证有机产品达15大类110种,认证有机基地17.08万亩,总产量4.01万吨,实现产值16.4亿元,有机基地面积居全省第一。“朱鹮·有机”区域品牌价值提升至70.57亿元,跻身全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有机生产示范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500元以上。

宁强县传承羌文化,打造“汉江之源、羌族故里”核心品牌。完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和传承人认证体系,建立羌族文化档案数据库和数字博物馆。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采取“公司+高校+传习生产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合作社+绣娘”模式,组建羌绣传习基地10个,开办社区工厂3个,组建羌绣合作社6个,累计培训绣娘5000余人,带动灵活居家就业绣娘1700余人。

如今的汉中,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以生态为基,以绿色为魂,用创新与坚守书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丽诗篇。它将绿水青山的美景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硕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力,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范例。

下一步,汉中将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努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更多的汉中智慧和绿色力量。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