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集户外研学与生态保护于一体的行动在商洛市二龙山水库上游河道温情开展。陕西省环保志愿者联合会、商洛市生态环境局、共青团商洛市委与商洛学院四方联动,以“行走的生态课堂”形式践行绿色环保理念。
活动伊始,商洛学院的科普讲师们在丹江麻街段岸边搭建起临时“研学课堂”,他们蹲在河道旁,指着河道讲解“河流地貌形成阶段与发育过程”,又拿起一株株野生草本植物讲解如何进行植物标本制作与采集,同学们或蹲身记录笔记,或举着手机拍摄植物细节,不时抛出“制作标本的时候,需要把植物的根也一起保存下来吗?”“咱们脚边这处河道的石头,是河流地貌发育到哪个阶段才形成的?”等问题,现场互动氛围热烈,专业知识在问答间转化为可感知的环保认知。
实践环节中,志愿队伍分为“动物调查组”“浮游生物调查组”“植物调查组”“生态巡查组”等小分队同步行动。动物调查组沿着河道缓慢前行,或是驻足观察和拍摄河边飞翔的鸟儿,或是挥网捕捉身边的昆虫;浮游生物调查组的同学们利用采水器和25号浮游网配合采水,用于后续的实验室镜检;植物调查组的同学们展开样方框和标本夹,统计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并且采集了植物的标本;生态巡查组重点排查河道周边是否存在排污口、植被破坏等问题,并就地貌形成等地质知识进行了观察。整个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分工协作,清澈的河水倒映着大家忙碌的身影,成为丹江边最鲜活的“环保风景”。
“通过这个活动,既能提升大家的专业知识技能,也可以提升大家对秦岭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商洛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教师张博表示,学校未来会持续开展此类活动,以户外研学形式丰富同学们的生物多样性知识。
这场“研学+实践”的护河行动,不仅让参与者实现了环保理念的深度转变,更为丹江流域生态保护注入了长效动能。来自商洛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徐恒欣在活动后分享:“以前在课本上学‘流域生态保护’总觉得抽象,今天亲手检测水质、清理垃圾,才真正明白每一个小行动对河流的意义,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队伍中。”正如张博老师所言,当课本里的“生态保护”变成亲手检测的水质、亲眼观察的鸟类,环保理念便有了扎根生长的土壤。而这条由研学开启的环保之路,也将持续汇聚各方力量,让丹江的碧水清波,成为秦岭生态永续发展的鲜活见证。